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如何做到不落下一个移民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移民?怎樣依托国家移民后扶政策,增强移民造血功能,保障移民同步小康?笔者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和座谈,结合近年探索移民产业发展实践,就全市移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总结。
一、移民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2016年以来,瑞昌市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水库移民脱贫攻坚,累计投入移民后扶项目资金1538万元。其中:实施美丽家园项目138个、投入1033万元,推动了南义、南阳和赛湖等五个移民大镇实现了新农村全覆盖;发展移民产业47个、投入505万元,助推了南义新福、东升和范镇高泉等14个移民大村率先摆脱“空壳”村,增强了移民自身“造血”功能,带动了45户98个贫困移民脱贫,预计到2020年可全面实现水库移民脱贫小康。
二、主要产业模式及利弊分析
产业扶贫是增强库区造血功能、帮助移民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近年来,瑞昌市累计投入移民后扶资金505万元,因地制宜发展产业47个,其中在南义镇投入249万元,实施产业25个,有效探索出多种产业扶贫模式,较为成熟的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大户领办类(小额信贷入股项目较多)。即将政策性资金作为股本,入股现有建成种养大户,村集体不参与经营管理,无论种养大户每年生产经营性收益如何,参股股份都可收获约定保底以上的分红收益。如:2017年美景村将9万元政策性资金入股到友盈果业专业合作社,朝阳村将10万元政策性资金入股到湾里花果专业合作社。两个项目每年至少可获0.6万元的保底收益。
该模式投资量较小,收益相对稳定,既能扶持大户、带动贫困户门前就业,又能帮扶贫困户获得一定的分红收益。但风险不可控,一旦大户经营失败,所投资金有可能无法收回,造成财政扶贫移民项目资金流失。同时,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小,加上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难建立,基地收支账目不健全,大部分产业收益仍由大户占有,扶贫产业效益不大。
(二)资产收益类(贫困村光伏产业项目较多)。即由乡镇牵头,整合各村申报的政策性项目资金,在集镇及周边利用闲置建设用地或场地,建设固定资产,每年产生的经营收益或租金收益,按照各村申报政策性项目资金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划归各村作为扶贫产业收入。如:2016年南义各村联合筹资68万元的脱贫大楼,2017年南义各村联合筹资91万元的117KW光伏电站,2018年南义各村联合筹资123万元的1500㎡扶贫车间。上述项目每年可产生收益或租金25.4万元,平均每村净增收1.5万元。
该模式投资量相对不大,产生效益快且较稳定,项目成败风险小,日常管理也较轻松,产业扶贫资金已形成可核查物化资产,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易造成项目资金流失。但受外部条件影响较大,如光伏扶贫受国家政策影响、扶贫车间租金受地域条件影响,虽然可将部分收益用于公益扶贫、甚至救助少量弱势贫困群体,但不能平均分红,对众多贫困户的带动就业脱贫作用小。
(三)集体创办类(壮大村级经济新上产业项目较多)。即由村集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将村民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用于发展林果产业,产业收益扣除人工成本、土地租金或股金外,其余作为村级收入用于扶贫公益事业。如:2019年南义12个村共筹资170余万元、发展林果产业14个,其中“世纪红”柑橘510亩、“长林”油茶567亩,今年还套种了棉花、中药材、金丝皇菊等林下经济品种,村民土地折价入股分红或由村集体承包支付租金。2019年预计可获林下经济收益53.8万元、三年后预计两项产业每年产值523万元。
该模式既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确保产业姓“公”不姓“私”,财政扶贫项目资金资产不流失,又可带动贫困户门前就业、增加村民土租收益,甚至救助弱势贫困群体,并且有利于集中财力发展优势产业。但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受市场、管理、自然灾害和后继资金投入等多种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弱,不少产业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产业失败。
三、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尽管瑞昌市移民产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出了诸如上述较为成熟的产业发展式,但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外(如部分基地新栽苗木因干旱枯死)、还有不少制约产业发展的“瓶劲”:
(一)扶贫产业融资难。当前,发展村级集体扶贫产业,上级政策支持、市政府也出台了措施推动,加上农村荒山荒地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收效甚微,还有不少村仍是空白?关键是村集体产业融资难。村集体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不上规模利润甚微,要上规模投资就大。村集体产业姓“公”,社会资本不愿进受严管,财政扶贫资金毕竞是杯水车薪。
(二)后续管护经费缺。扶贫产业、特别是农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风险大,后续管护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建不管、想管又无经费保障,是过去不少集体产业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对扶贫产业扶持财政资金多为一次性投入,且要求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后续管护基本是自行解决,不少“空壳”村难以承担前期大笔管护费用。
(三)产业技术保障难。多年实践证明,发展村集体扶贫产业,搞传统产业效益低,引进新特产业后续技术跟不上,导致不少新特品种退化、集体产业基地荒废。究其原因:一是引进新品种不引进新技术,聘请专业技术员无经费保障,多数还是用老技术管护新品种;二是较少有人钻研新技术管护集体产业,有技术的人多数自己去单干,低薪在集体产业基地管护又不愿深入钻研新技术,导致新产业没有高收益。
四、推进产业扶贫的主要建议
为积极破解上述瓶颈难题,深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基层扶贫济困工作能力,以便全面助推贫困移民脱贫,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解决思想问题。“事之成败,关键在人”。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资产收益扶贫,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年6月,财政部、农业部和国扶办联合发文,要求做好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并要求将资产所有权折股量化给村集体。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瑞昌市还专项出台了奖惩措施。各村务必要高度重视,要结合本次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思想,村支书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把村集体产业当成自家产业来做,要带头外出参观学习,带头钻研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各乡镇要大力推广夏畈镇袖珍菇联合产业发展经验,由镇政府牵头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总结试点经验,集中力量攻坚,定能取得成效。
(二)解决资金问题。要想解决融资难题,必须先从村级自身做起,具备三个先决条件,即:要选择一个好的集体产业,要有一支好的管理队伍,要建立一套好的收支账目。没有好产业肯定无大收益,村里也难也不敢向上争资争项;没有好的管理队伍,就难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没有健全的产业收支账目,社会资本根本不敢入股投资。在村集体产业融资管理上,各乡镇要大力推广南义镇乐园和朝阳等村级柑橘产业发展经验,要早作谋划,统筹安排,从争取土地开发项目开始平整土地,要积极整合造林绿化、扶贫和移民等涉农资金,当然,镇村也要自筹投入一定的资金,必要时还要通过小额信贷、争取社会资本入股投资,从而将村集体产业做强、做大、做优。
(三)解决管理问题。产业成败,关键在管。村集体产业路子选好了,荒山荒土租赁好了,新品种苗木栽下去了,后续管护至关重要,也是最大瓶颈。过去有不少产业项目,苗木栽下去、资金到位后,后续管护也就停止了,不到半年杂草比苗高、苗木枯死多。各乡镇要大力推广南义镇村集体产业管护工作经验,要将后续管护工作列入日常主要督查考核内容,进行定期暗访督查和约谈整改,同时,为解决管护经费不足问题,在桔园内套种西瓜、辣椒、皇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各村要将后续管护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聘请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要稳定一支产业管护队伍,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切实解决好管护经费保障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益。
作者简介:谈荣雄,瑞昌市扶贫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