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
医生手记:王女士常年胃肠道不适,有时便秘数日,有时却又腹泻不止,经胃镜、肠镜检查均无异常,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医生嘱其在腹泻和便秘症状出现时,分别服用止泻、通便药物,以缓解症状。近来,王女士的胃肠道症状愈演愈烈,不但影响工作,而且常常使她无法正常出门。她再次来到医院就诊,寻求根治肠易激综合征的办法。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功能性肠病,患者以腹痛、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及形状的改变为主要表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疼痛性质多种多样,但大多局限于下腹部,排便后缓解。患者排便时多有急迫感,腹泻多于晨起或餐后出现,一日3~5次,多者可达十余次,大便多成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便;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多伴有便后不尽感,大便质地较干、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着黏液;也有部分患者如王女士一样,会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症状。此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紧张、健忘、失眠等。
在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0%~1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在肠易激综合征高发地区,该病患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总数的1/3。
根据粪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不同,肠易激综合征一般分为四个亚型:腹泻型、便秘型、便秘腹泻交替型、不确定型。其中,以腹泻型居多,患者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大便量少,呈糊状,含大量黏液,症状可于禁食72小时后消失。
若近三个月来,腹痛反复发作(至少一周一次),并伴有下列症状中的2个或以上,即可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①腹痛缓解与排便有关;②排便频率改变;③大便性状改变。
不少患者经胃镜、肠镜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因此人们常认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心理性疾病:当患者受某些精神刺激时,便难以控制胃肠道反应,以至于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肠易激综合征虽是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但患者确实常伴有心理障碍。
一项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轻重与情绪紧张程度的相关研究发现,症状发作或加重均与情绪紧张有关,焦虑、抑郁、激动、恐惧等情绪不安因素,可影响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引起结肠、小肠运动功能改变及分泌功能失调。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易激综合征可归属于“腹痛”“泄泻”“大肠泄”“便秘”“郁证”等范畴。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复杂多样,总结起来可归纳为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洁)、先天禀赋不足四方面,常见的证型有兼胸胁或少腹胀闷、纳少泛恶的肝郁脾虚证,兼神疲乏力、胃纳欠佳、劳累后加重的脾虚湿阻证,兼黎明前发作、腰膝酸软的脾肾阳虚证,兼大便干燥如羊屎、少腹可扪及包块的肠道津亏证。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从肝脾着手,兼顾其他脏腑,多靶向、多环节调治。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选取适宜的治疗方法,以理气健脾、调和肠腑为主,结合利水渗湿、疏肝健脾、补脾益肾、益胃生津等。
中药 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的中药方有痛泻要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附子理中丸、升阳益胃汤等。
针刺 针刺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有整体调节效应,广受患者青睐。临床操作上,通常以脾经、胃经、肝经、任脉等经穴为主,如足三里、上巨虚、天枢、太冲、百会等穴。
艾灸 早在《灵枢·官能》中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更提出“凡病药之所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依靠艾绒燃烧的温度刺激相应穴位,燃烧中产生的光、热及艾油通过多途径激发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温针灸、温和灸、隔药灸、太乙灸等多种艾灸疗法,可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情绪状态。临床操作上,通常选取天枢、神阙、关元、上巨虚等穴位,一周三次,每次20~30分钟,12次为一疗程。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中药内服与针灸外治。
不同艾灸方法在运用时各有特色,具体如下。
温针灸 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艾1~3柱。本法可温通经脉,治疗寒湿泄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较好。
温和灸 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称为温和灸。温和灸操作简单、较为安全,患者可于家中自行实施。具体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隔药灸 指艾炷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通常以生姜、大蒜、附子饼等辛温芳香、补肾助阳的药物作衬隔,温通经络且借助药物效应,治疗肝郁脾虚及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优势显著。其中,隔附子饼灸使用较多: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置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可起到温补肾阳、益气健脾之效。
太乙灸 又名太乙神针,是一种用药艾灸的治疗方法,雖实为灸法,但因其操作方法如同持针施灸,故名“针”。施太乙灸时,将太乙灸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所用艾条,在以古人太乙神针药物处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以艾绒、乳香、没药、沉香、冰片、桂枝、透骨草、千年健等药物为主,外用桑白皮纸卷制而成。太乙灸可发挥艾绒和中药的双重治疗作用,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温肾健脾之功。
专家提醒:艾灸治疗不可时断时续,具体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因人而异。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以下问题:节饮食,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畅情志,及时进行情绪疏导;调作息,起居有节,适当锻炼。
吴焕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擅长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等胃肠道疾病。专家门诊:周二、周六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