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德育中补偿心理理论的运用

2019-12-20 03:00徐瑛
甘肃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案例德育

徐瑛

【关键词】 德育;补偿心理;案例;教师;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58—01

一、案例呈现

在笔者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所带班中有一位学生,收到了家人寄来的汇款单。不想到了邮局,业务员因一时疏忽,多付给这位学生钱,等到下班结账时这一错误才被发现,可此时学生早已离开。对于邮政局的业务员,这关乎他的工作。焦急的业务员依循取款单据上面的地址找到我,希望借助班主任的工作弥补失误,找回多给学生的钱。初步了解情况之后,我找来学生询问此事。起初这位学生多有掩饰。毕竟是初中孩子,再加其家境贫寒之故,该同学的内心纠结之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我没有单纯地施以威压,而是晓之以理,引导学生从他人角度换位思考,教孩子明白什么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动之以情,站在孩子家庭的角度,告诉他老师特别理解这钱对于他的意义,知道贫困家庭供养孩子上学的辛苦,孩子头低下了,但并没有当场表示退回的想法。我努力压制着自己,避免情绪的失控,只是告诉孩子我相信他的明理懂事,告诉孩子我也相信他会做出明智的选择。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动退回了多领的钱,同时也送来了检讨书,当时孩子两眼布着血丝,显然一夜没有睡好。我俩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临走时他的眼神诚恳地告诉我:“老师,我错了!您看我的行动吧!”我没有收他的检讨书,拍着他的肩膀,也用眼神明白地告诉他:我相信你!

这事就此淡出了我的工作,工作的忙碌使得这件事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但自此之后,我感觉到总有一股潜在的力量在该生的心中涌动。上课时该生听得格外专注,课余常阅读经典书籍,帮助同学做好事从不声张,成绩提升极快。毕业离校时,他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光阴荏苒,在后来的师生聚会中提及往事,已经小有成就的他动情地说:我当时设想了无数个处理方法,及至想通后深为自己的行为羞愧,连退学甚至自杀的心思都有了,是你的言谈举止给了我力量,拓展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启迪现在的我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他的过誉之词让我不安的同时,当年的那一幕也从记忆深处浮起,一次偶然的事件,竟有如此持久的教育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细细想来,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满足了学生的补偿心理。

二、案例评析

所谓德育中的补偿心理,是指学生的个体品行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犯有过失甚至严重违纪后,渴望有机会将自我价值展示给别人,期盼得到别人理解和承认的心理适应机制。

遗憾的是这种德育中的补偿心理并未得到有效的关注。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学生所犯的错误,甚至夸大学生的错误,尽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古训时而在耳边回想。当课堂上学生不守纪律时,当学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时,当学生陷入早恋的漩涡时,经常会有教师大发雷霆、口不择言等失态现象。这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给学生尚不健全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于是,有些学生从此一蹶不振,做任何事都无精打采;有些学生做事瞻前顾后,惟恐又挨老师的训斥;有些学生出现与老师的对立情绪。这种在学生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板起面孔批评告诫的形式,非但没有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而更多表现的则是教育的弊端,最重要的是漠视学生也有补偿心理的表现,也有改正错误的良好愿望,也有愿意聆听老师教诲的心理。笔者坚信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孩子们愿意犯错,愿意反叛甚至忤逆,根本还在教育者没有用心发现孩子本来的良善和愿意补偿的心理,结果使本来可以迎刃而解的问题结成了疙瘩,造成了师生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我们也常常说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可教育实践的实际过程却总是背道而驰。殊不知,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个体,此处有过失,不意味着彼处有过失;今天失误,不等于明天失误;偶然失败,不等于完全失败。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设定内在要求并升华发展自己的过程。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我们有时不妨给学生一个心有灵犀的眼神,抑或一句温馨的话语,或捕捉其闪光点、爱好点和有待发展点,给学生“移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成长中的孩子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体会到行为成功,获得心理满足,进而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不断进取,使之沿着偶然失败——补偿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強——奋发进取的良性轨道前进。

德育中的补偿心理是一种使学生转败为胜的教育智慧,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学生自我觉察,战胜自卑,超越自我,发展自己,开拓人生境界。但要引导学生注意: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补偿目标;不能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补偿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如果教育者善于激发补偿心理,如果孩子愿意通过补偿心理展示自己全新的一面,教育岂不是柳暗花明,何乐而不为。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案例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