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琴
【关键词】 小学;核心素养;班主任;特征;沟通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1—005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民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和话题,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接和發展,提高核心素养是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学生核心素养,并非应试教育所指简单的“低级素养”,而是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能力等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动态、综合发展。
一、 核心素养下与小学生沟通的特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双基阶段是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践阶段是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科学思维阶段是对世界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判断,这三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且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完善。核心素养既有同一性,即在整体上表现为一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固有特征;也具有差异性,表现为同一阶段的核心素养在个体上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结束幼儿园学习生活,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阶段,是系统教育的重要节点。在这个阶段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面对教师的感受不同。幼儿园时期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感受是悉心照顾的贴心型,小学时期则是严肃权威型,所以在沟通时应注意言辞和语气,让学生自然过渡适应。二是学生对授课的感受不同。幼儿园时期是玩学结合的授课方式,小学时期则是相对固定的集体授课模式,所以在沟通时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保障沟通的有效性。三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不同。幼儿时期是学生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对家长的依赖性强,而到小学阶段,学生逐渐独立,对家长的依赖性有所降低。因而,在与学生沟通时,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鼓励学生为主,鞭策为辅,让学生逐步成长。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沟通存在的短板
在班级管理中,沟通的效果和师生互动交往的深度和频率息息相关,师生之间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往往与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可分割,可见,班级管理的有效沟通不仅仅是单方面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需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班主任的年龄和经验与沟通不相匹配,年级轻的小学班主任因缺乏沟通经验,不能有效与家长及学生进行沟通,使得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误解,从而不支持或者不理解班级管理;年级长有经验的小学班主任,因职业倦怠对沟通工作有懈怠感,存在靠经验和惯例进行班级管理的问题。二是沟通行为比较滞后。虽然低年级的家长对家校间的沟通认同度高,能充分认识到与班主任之间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学习成绩或者行为出现异常时才有沟通的必要,对日常沟通并不重视。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时间少,不能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成绩状态有宏观全面的认识,存在“亡羊补牢”的问题。三是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集中在课堂或课间,因教学任务比其他教师繁重,在工作之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家访次数少,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多选择电话、微信、qq等非会面的方式,沟通受限。
三、班级管理中提倡的沟通艺术
1.改变家校沟通的固有理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不能只看眼前,将沟通局限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行为,更应放眼长远,把沟通的重点放在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教”的弊端,进而达到治本又治标的效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自主性,在沟通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和习性,引导学生敢想、敢做,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行动,而非压抑学生成长天性,一味地做教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2.拓宽沟通的方式。目前班级管理中沟通方式常见的是面谈和电话沟通,但常用这两种沟通方式不仅单调而且乏味,在应对复杂的案例时常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拓宽沟通方式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可适当采用书面沟通的方式,书面沟通以文字交流为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自由而委婉地表达所思所想。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利用书信沟通不仅让对方感受到欣喜,更能感受作为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书信内容较正式,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考量的结果,不容易被误传。但需注意,小学生年龄小,对书信方式沟通并不能充分理解和接受,所以在采用书信沟通时,要以家长为主,学生为辅。二是融合多种沟通方式,采用面对面直接沟通及电话或书信间接沟通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理念。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