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科深度的美术“1+X教学”

2019-12-20 06:33杨春子
中国教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松山湖深度美术

杨春子

编者按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多年来在“深度学习”领域进行深耕,在美术教育上收获显著,其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美术“1+X教學”可以为业界提供借鉴。

最近十年的课改进程中,中小学美术课程逐渐扭转了以往“重技法、轻素养”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作为“情感人”“道德人”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些可喜成绩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低段到高段呈现出“热爱—喜欢—平淡—无所谓”逐年弱化的态势,导致学生看似学习了很多内容,但并不能掌握一项美术特长伴随其成长,美术课程陷入“博学无术”的状态。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中心小学”)明确提出了深度课堂三要素,即学科深度、交往深度和思维深度。学科深度指向学生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教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度,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变革中,探究出美

术“1+X教学”路径,这是落实学科深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美术“1+X教学”要求教师树立适应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观,理解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探究与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X教学”基于国家美术教材,用整体、系统的观念分析、处理散落在各个年级的美术知识与技能,采取主题单元式教学形式,总结、提炼课例课型,从而改善美术课程“碎片化”的教学现状,让美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更具系统性,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具层次性。

“1+X教学”中的“1”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中的“一项艺术特长”(该通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从方法层面看,“1”是美术项目。从思想层面看,“1”是整体的、系统的观念。由于美术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关于“1”的项目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及教师的具体情况选定与调整。它应该在美术学习中处于基础及核心地位,对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写生教学贴近美术核心素养,具备诸多优势,松山湖中心小学把它作为抓手“1”实施教学。“X”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提及的美术素养。通过“1”的系统学习,可以将“X”进行串联,使学科深度得以更好体现,帮助学生实现美术素养的协同发展。如何正确把握“1”的特质,以及如何处理好“1”和“X”的关系是学科深度体现的关键所在。

一、“1”的连续性

美术技能的生成是一个连贯、发展和扩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构建更系统、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1”的实施中,注重美术学习的连续性。

1.课程时间与学习内容设置集中连贯

每学期美术教学总计27课时,其中“1”(线描写生、淡彩写生)占12课时,采用单元式教学方式,在每学期第5~11周,连续6周开展教学。这便于师生集中准备学习材料,保持学习连贯性,强化写生技能。

2.教学内容梳理整合循序渐进

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指导下,研究者将现行使用的岭南版美术教材中关于写生教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筛选,依托现行教材资源,将教材之外的两个板块进行统整,汇编出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的课例。教材之外的资源来自各版本美术教材,研究者结合儿童心理年龄,将这些资源根据地域文化特点进行了创编融合。

线描、淡彩隶属于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线描写生校本课程内容包含三个类别—“花卉·蔬果”“日用·玩具”“人物·景致”,1~6年级每学期均以此为主题进行单元式教学。以1~3年级的“花卉·蔬果”内容为例,一年级初学者选择造型简单、线条感明显的静物为写生对象;二年级选择纹样突出、结构略微复杂的静物开展写生活动;三年级则侧重于细节及质感表现。学习内容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与拓展延伸,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线描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积累中掌握技能,形成素养。

二、“1”的阶梯性

1.知识要素渐层式设置

根据《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结合每册课本写生课例的教学知识点,以及儿童写生的技能要求,研究者概括归纳出每个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素。以四、五年级淡彩写生教学知识要素为例,四年级学生通过淡彩写生学习要掌握冷暖色调的水彩调配,能够进行简单事物的色彩描绘。五年级学生要学会运用干湿画法表现不同事物的肌理质感,可以运用水彩综合技法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学习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进阶

式“知识链”。

2.考核评价逐级式量化

美术学习是一个发展性过程,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操作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二年级线描写生考核评价表为例,从“画童”到“画仙”的逐级式量化,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存在,这对于发展个人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修正、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会起到推动作用(见表1)。

三、“1”的吸附性

项目是提升素养的载体,而素养的积淀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技能,解决问题。“1”与“X”二者相互交融,互促互动。下面以《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为例,来具体阐述“1”与“X”的相互吸附关系。

1.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师:教室里的课桌摆放很整齐,为什么在图片中却没有平行排列呢?而且后排的同学和前排的同学相比较,突然变“小”了,这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图像辨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呵护学生原发性的直觉和体验,对透视进行初步感知与理解。

2.引导发现,深化理解

师: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三幅图对比观察,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变化?

生:路灯近高远低;近处街道比远处要宽,靠近前面的物像清晰,远处的模糊……

师:这些现象叫作透视现象。有变化的线叫透视线,延长相交于一点叫作消失点,消失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视平线。请同学们描绘出卡片中三个物体的透视线。

【设计意图】比较观察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图片赏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师:这张风景拼图中的景物合理吗?欢迎大家来找茬,并且重新拼摆出你认为正确的画面。

生:马路应该前面宽后面窄;行人是近处高远处矮;出租车越靠前越大,越靠后越小……(重新组织画面)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中,不断提取以往的知识积累线索,与当下图片中引发的问题发生链接式融合,或排斥,或对应,或反复试探,一直到最终融合,生发出新的认识,完成审美判断。

3.获得方法,解决问题

师:一个房间内,会有以下物品(床、衣柜、书桌、凳子……)从拼图中选择几样,思考如何布置比较合理,你能用线描的方式画出吗?

【设计意图】学生图像辨识与思维引领同步深入后,在分段突破、步步推进的理解中,课堂最终达成了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学生在结合个人性格特点进行创意实践,完成美术表现的过程中,强化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1”的永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美术兴趣的稳定与持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键。

1.教学资源库

美术课程组制作、收集了丰富的写生学习资源,以“微课”形式构建线上学习“数据库”,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参照学习。开放的学习方式成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支架。

2.美术成长档案袋

不搞“一刀切”的模式化管理,美术成长档案封面、内容储存形式、自我评价与反思均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制定。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养成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个性品格,并培养创新思维。学生在自我管理中,体验成功感、喜悦感,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在深度学习引领下,美术“1+X教学”的构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关键支撑点,很好地阐释了“技艺—能力—素养”的递进发展关系,优化了美术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改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 于洪民.音体美学科的深入剖析与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

究,2019(1).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松山湖深度美术
松山湖的春天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才艺专辑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国梦,少年梦
美术篇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松山湖,美丽的家园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