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以文旅名片换取一江清流

2019-12-20 02:48李嵱
新西部 2019年11期
关键词:鬼谷子旅游文化

李嵱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故得名石泉。石泉水资源丰富,是国家南水北调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西部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近年来,石泉县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确保流域内水质均在国家规定的Ⅱ类水质以上。

与此同时,石泉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之路,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探索出一条水源地保护与文旅产业振兴协同推进的发展之路。

当你走进石泉,你会发现,这座汉江边的小城正在把古老的汉江文化与未来发展连接起来。无论是鬼谷子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还是那条在池河岸边被发现的鎏金铜蚕,都让石泉人对未来充满新的期待。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见成效

石泉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大小河流共456条,总长1700公里。县内有22条一级支流注入汉江,其中,流域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条,分别是汉江、子午河、长安河、饶峰河、池河、富水河。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石泉县采取了小流域生态清洁治理措施来确保污水不出小流域,污水不入大汉江。

从2007年开始,石泉实施“丹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22平方公里。在“丹治”工程基础上,2010年,石泉利用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资金,开展了饶峰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通过几年治理,初步实现了“民富、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按照先小后大、先近后远、先点后面的原则,石泉积极探索山区生态清洁治理路子。2010年,对饶峰河边的双樟村投资80万元,将传统水保措施与面源污染防治、村院美化、庭院经济、景观绿化、生态产业等措施结合起来实施清洁治理。随后,又在下游的上坝村建设杨柳水保生态清洁产业园,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千余亩,建设苗木花卉、无公害设施农业、富硒莲藕园和特色果品、桑蚕文化体验园等一系列生态清洁生产基地。通过清洁治理,双樟村和上坝村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农家村院、清澈的溪沟流水,秀丽的田园风光,成为水保治理的新名片和石泉水保科普教育、生态文明展示的新平台。

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对传统小流域治理内涵的拓展和外延,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水质最全面、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促进了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检测,石泉流域内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核心示范区达到100%,出口水质一般达Ⅱ类标准,初步实现了“流域变清洁、面源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群众能致富”的目标。

与陕南其他水源地一样,石泉在保护水源地方面,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了保护好沿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水质质量,石泉逐步减少或取缔“网箱养鱼”及“食用菌”的培育,在安康市率先实现沿江各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

不一樣的是,石泉在承担水源地保护使命的同时,另辟蹊径,大打文旅牌,为石泉发展探索新路。

县长站台“营销”石泉新名片

在一档面向国内外观众的《中国推荐》节目中,石泉县县长周耀宜亲自站台,并亮出了石泉县的新名片。

“我要向您推荐的一张文化名片是——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战国时期,我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石泉鬼谷岭修道授徒,培育出苏秦、张仪等一代叱咤风云的人物。鬼谷岭上众多遗迹恍然让我们看到先生在此修道生活的景象,时光荏苒,弹指千年,一代智圣已经山高水远,但是他的智慧仍在启迪世人,孕育了‘热爱石泉、诚信友善、敢为人先、开放包容、团结互助、敬业奉献的人文精神!”这是石泉县县长周耀宜推介的第一张名片。

80多岁性格开朗的李佩今老师是石泉研究鬼谷子文化和蚕桑文化绕不开的人物。老师花了一个多小时,给笔者讲解鬼谷子文化,讲述鬼谷子文化在石泉挖掘、整理和弘扬的过程。

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是石泉县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民间到官方路径的成功探索之一。十八年前,热爱石泉文史文化的13位人士上山,拉开了寻找鬼谷子文化的序幕。十八年后,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盛大开园。

这张隐形的文化名片的挖掘,也为石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从不为人知到拉开序幕,从隐形的财富到连接石泉未来发展的一种人文积淀,这种自然而然的转化,也体现了鬼谷子的智慧。

石泉人原来也不知道鬼谷子文化,什么鬼谷山,鬼谷岭,没这个概念。究其原因,李佩今说,先秦鬼谷子是纵横家文化,和儒家、道家、法家的文化是并列的,同属九流十二家,是中国的文化源头。“战国时候,鬼谷子的纵横家文化极其兴盛,到了西汉时期,由于董仲舒独尊儒术,所以鬼谷子的书被禁,他居住的鬼谷山,就是现在鬼谷岭也尘封起来了。两千年来,我们的鬼谷山、鬼谷岭,无人问津,被尘封起来了,谁都找不到。”

李佩今说,古书上记载的汉滨鬼谷山就是我们这一座山,汉江之滨再没有鬼谷山。鬼谷子曾经在这里授徒、著书、讲学,甚至导演战国风云,指挥苏秦张仪出秦入楚。战国时候虽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七国争雄实际上是两派势力,一个合纵,一个连横,都是鬼谷子在操纵、导演的。“他在哪里指挥呢,他就在我们汉滨鬼谷山,鬼谷岭就是云雾山的主峰。”

李佩今原来是教书的,家访时听到很多鬼谷子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也是一种历史佐证。后来,他调到县志办编写县志,期间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省志府志州志县志,方方面面考证后认为,石泉就是鬼谷子的故里。

“当时我们在学术上还很客观,没有下这个结论,只是写了篇论文《鬼谷子故里考编》。”李佩今告诉笔者,中国先秦史学会认为鬼谷子文化也属于先秦史研究的范畴,但是一个空白,学会会长就对他说,你们应该成立一个鬼谷子文化研究会,这是一笔石泉人民的隐性资产,开发出来将来给你们石泉带来的财富那是不可估量的。

那时候,石泉的鬼谷文化悄无声息,李佩今回到县上,给县领导汇报此事,县委书记很支持,石泉县鬼谷子研究会就成立起来。

研究会成立以后,先秦史学会在石泉召开了全国首届鬼谷子文化研讨会,石泉鬼谷子文化在全国一炮打响。这次研讨会,得出一个结论:石泉是全国鬼谷子文化重要发祥地。“当时不讲鬼谷子故里,从学术上讲叫发祥地,有点余地,有点空间,不然结论下死了,鬼谷文化研究就没有伸缩性,没有空间了。”

当时的石泉,除了一些文化人,大部分人都不懂鬼谷文化,所以坊间都说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县委书记也顶着压力,研讨会当天就接到市上领导的电话,批评他说,你在石泉当书记咋闹鬼文化?啥鬼文化!

尽管当时压力很大,但李佩今的研究还在继续。为了编写《鬼谷子与石泉》,研究会成立了专门的编委会。编委会需要到鬼谷山实地考察,但云雾山上一片原始森林,杳无人烟,没有路,咋去?

2002年8月4日,这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已经65岁的李佩今组织同样都是老人的13位当地文化学者上了山。“那天天气好,在林子里头却看不到太阳,古木森森,这景致太漂亮了,我说哪里找原始森林,这就是一片好原始森林。”

爬到海拔2008米的山顶上,有一个平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又激动又难过。山顶上满地石雕石刻石碑的碎片,有的石碑还嵌在墙上。后来他们了解到,这是“文革”期间有人悄悄上山用一个手榴弹把那些古碑石刻炸碎的。经过这次考察,石泉人从书证、物证等方面充分论证,认为鬼谷子就是石泉人,鬼谷子故里就在石泉。而根据传说,鬼谷子就出生在山脚下的王家沟。

十几年来,鬼谷子研究会吸引了一大批文史爱好者,他们一方面积极出书出刊,宣传鬼谷文化,另一方面,还参与鬼谷岭森林公园的文化包装、设计和策划。

2019年9月23日,是石泉县鬼谷岭国家公园开园的日子。李佩今激动地说,“十八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个夙愿不是我一个人的夙愿,是我们石泉这一大批热爱鬼谷子文化研究的文化人共同的夙愿。”

习总书记让“鎏金铜蚕”变成“网红”

“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是石泉县县长周耀宜向外界推介的另一张石泉新名片。

1984年,一位石泉农民的一个意外发现,让中国开拓古丝绸之路的伟大物证“鎏金铜蚕”横空出世,也唤醒了一段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的悠久历史。这个人就是石泉池河镇谭家湾村村民谭福全,他在池河岸边淘金时发现了这枚5.6厘米长的铜蚕,就借了50元路费赶往西安,将这个宝贝捐献给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十三年后的2017年5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170多万件文物中选中鎏金铜蚕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展,习近平总书记夫人彭丽媛来到陕西历史文物展厅前,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在鎏金铜蚕前面驻足多时。随后,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提到,“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就这样,这枚小小的“鎏金铜蚕”,一夜之间成了“网红”。

根据相关资料介绍,早在汉代,石泉的蚕丝就通过子午道和古丝绸之路,到达东南亚及欧美国家。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和不断升华,石泉已形成制种、养蚕、缫丝、织绸、制衣、副产品开发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其中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可达到国家5A级标准,具有“細、圆、匀、坚”和“白、净、柔、韧”的特点,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鎏金铜蚕”对于石泉的文旅发展,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借助丝路之源的优势资源,石泉大力促进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规划建设集观光、科普、科研、休闲、家养、体验、旅游为一体的中国金蚕小镇,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入挖掘“鎏金铜蚕”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将“金蚕之乡,丝路之源”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蚕的一生历经四次蜕变,每一次蜕变虽然痛苦挣扎,但每一次都上升到了新的阶段。由卵到蚕,由蚕到蛹,再由蛹羽化成蝶展翅飞出,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自我超越,华丽转身。“正如我们石泉县由传统的农业为主,现在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县和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是石泉的战略产业,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从历史来讲这就是超越。”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宇星在《这样讲述鎏金铜蚕故事》中写道。

刘宇星认为,打造一个5A级的有田园风光、有文化内涵的全国知名的旅游名镇,然后再打造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大镇,文化引领,产业支撑,是未来金蚕小镇的生命力所在。

秦巴水乡里的石泉十美

“位于秦巴山间的石泉,汉江穿境而过,丰富的水利资源,让这块土地物华天宝、钟灵毓秀,森林覆盖率达到78.8%,记载物种有260余种,年优良天气320多天,地表水水域环境质量和汉江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青山绵绵,碧水悠悠,在这里听汉调二黄,似陕似楚;品酸菜、石锅鱼,疑在川中;荡舟江上,又好似江南,真可谓‘白云过顶可拂尘,绿水绕膝能静心。”石泉县县长周耀宜的描述,将人们带入“秦巴水乡,石泉十美”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石泉老街上,有个木竹山茶楼,踏进门就能闻到柚皮独特的香味。

短短几年,龙群英把茶楼开成了十几年的老店感觉。这得益于每天睁开眼睛就有游客撞进来。外地人往往被独特的柚子茶吸引,被老板娘的开朗个性所吸引,喝一杯茶,歇一下脚,留下茶香四溢的石泉印象。慢慢的,一些外地游客按图索骥,制定了石泉旅游攻略,石泉柚子茶也成了逛老街必去的打卡点。

近几年,石泉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增20%以上。“十二五”以来,石泉县的游客年增速大都保持在16%以上,旅游市场需求旺盛。2017年石泉县接待游客47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0.68亿元,增长38%。

借助独特的旅游资源,石泉制定了宜游、宜业、宜居的“三宜石泉”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建成3个国家4A级景区,在建和建成5个国家3A级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西北生态旅游十佳县、省级旅游示范县等十余项荣誉称号。

优美的环境,构成名副其实的养生佳园。全县18万人口,80岁以上老人4293人,其中90岁以上老人505人,百岁以上老人13人。石泉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陕西省生态建设强县”“陕西省森林城市”等。

以前从来没有人认为,石泉是一个旅游的地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新兴的旅游强县,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新在哪里?除了鬼谷子文化和鎏金铜蚕文化,还有“十美石泉”。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暨城市系列创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要真正把旅游产业做成既利当下又利长远的县域支柱产业。

显然,这正是石泉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羽化成蝶的“蜕变”之路。

猜你喜欢
鬼谷子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旷世奇书《鬼谷子》
鬼谷子考查学生
谁远谁近?
深交三种人,绝交三种人
鬼谷子七十二术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