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 杨永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他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一重要论断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必将对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有其必然性、可行性,本文分析了两者同向同行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对实现两者同向同行、耦合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 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77-03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音乐教育课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课程,推动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既要确保两者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又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实现协同推进,真正做到德业并重、德智融合,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一、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耦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高校音乐教育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形成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促进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的升华,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一)音乐教育可以通过陶冶情操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音乐教育利用音乐之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音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力的辅助手段,其德育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化功能相互渗透,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完善和行为规范可以产生重要作用,历来受到教育家的重视。早在东周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六艺”为内容的教育思想,儒家更是强调“礼”“乐”并举,注重以礼规范社会关系,用“乐”陶冶和教化民众,引领社会风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非常看重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节奏和乐调最能打动人的内心,音乐之美最能浸润心灵。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可以让人在心旷神怡的情境下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审美情趣,音乐中隐含的伦理道德可以对人的思想品德产生深刻影响。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砥砺情怀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音乐教育通过鲜明的旋律和音乐形象激发人的思想感情,可以增进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音乐为载体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强硬的灌输,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浸染和教化。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爱国主义歌曲慷慨激昂、雄浑大气、催人奋进,以其激动人心的旋律强化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可以激发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興而努力奋斗的豪情。民族音乐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二泉映月》《金蛇狂舞》《春江花月夜》等经典民族音乐具有民族精神的独特气质,是开展民族感情教育的生动素材,在音乐教育课上对这些曲目进行赏析,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厚植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强调集体主义的艺术形式,不仅合唱、合奏如此,即便是独唱和独奏,也非常强调伴奏合作关系,注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因此,音乐教育在组织学生欣赏、创作和演奏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参与者之间的配合与协作,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使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弘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求参演学生自觉维护节奏、旋律和情绪的统一,准确把握情绪和速度的一致性,做到音高的准确、声音的和谐,这些艺术规范有助于建立具有共同情感、统一意志的集体。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水乳交融、相互配合、团结一心的人际关系正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实现的目标,音乐以其共同的语言、独特的魅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以审美为基础,以情感为主线,强化了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以乐储善、以乐养德,产生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各高校在推动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仍然还存在着重视不够、融合不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协同发展的意识不强
当前,在高校层面、教师层面还存在着对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重视不够、意识不强、行动不力等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有的音乐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价值认识不深,缺乏应有的认同;有的教师对教育与育人相结合不重视,片面强调音乐知识的讲授、音乐技能的培养、专业素质的提升,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不重视挖掘音乐教育课程中隐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没有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有的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真实施“课程思政”,不符合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正是由于缺乏将德育融入音乐教育的意识,导致音乐教育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较少,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甚至有的教师受到西方的政治观念、教育思想较深,不能深刻认识中国特色高校艺术教育的政治特性,在课堂上散布一些不当的言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政治信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彼此孤立、各自为政
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必然要求加强两门课程的联系和交流,形成育人协同。这种协同既包括理论育人的协同,也包括实践育人的协同,并将理论与实践啮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音乐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理论说教过多,实践教学较少的问题。有些音乐教育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到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课堂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较多,音乐实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较少,导致学生难以在音乐教育课上接受全面系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的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过多强调掌握和传授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不够,缺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导致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三)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缺乏相互融合的机制
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同行、耦合发展需要靠一定的体制机制来实现。从目前高校实际情况看,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同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促进两者融合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即便建立了一些相关机制也没有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中,协同育人、同向同行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乐教育还缺乏制度保障。音乐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部分学生更为看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课“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从学校顶层设计来看,不少高校还没有建立促进两者协同的管理体系,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工作运行机制,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规范和制度体系。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把重心放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对提升思维能力、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关注较少。
三、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耦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推动高校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需要挖掘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把音乐教育课的育人要求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在育人理念、师资建设、体制机制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与协同。
(一)牢固树立音乐教育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理念
在推进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过程中,首先就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三全育人”理念。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正是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体现。两类课程的共同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和道德品格。在音乐教育课堂上,教师在知识讲授的同时要关注学生价值的养成,将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思想理论的宣传和宣讲。高校音乐教育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事实表明,思想文化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高校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音乐教育的政治特性,明晰自己身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要认真学习党中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灌输”教学和片面化知识讲授,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音乐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全面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高校音乐教育教师要切实提升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课是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在音乐专业领域深入学习和钻研的同时,还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教育合力,推动两类课程同向发展。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音乐教育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学活用,用经典作家深邃的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用科学的理论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将音乐艺术问题背后的隐藏的政治问题和思想问题剖析透彻。要用彻底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疑惑,用真理的力量引领学生的成长,提升课堂教学的思想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专业知识和思想理论的双丰收。要发挥中华传统音乐的育人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理直气壮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着力完善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课耦合发展机制
构建和完善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发展机制,需要搭建两类课程相互协同的交流平台、激励机制和监督体系。在交流平台的建设上,高校要通过组织学术交流会、课程建设座谈会等方式加强音乐教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话,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音乐教学、音乐活动的协同机制,在交流对话中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充分发挥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协同解决学生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激励机制的建设上,要充分认识到两类课程同向同行、耦合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明晰、合理的激励和评估机制,才能真正实现两类课程、两支队伍的联动与协同。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励和约束之间的平衡,兼顾教师利益,可以通过评选模范课堂、德育标兵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监督体系的建设上,要强化学校管理部门在促进两类课程同向同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党委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宣传部门承担起宣传教育责任,组织人事部门承担起队伍建设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和完善教师听课制度、學生评教制度,以强有力的监督促进两类课程教育教学的协同。
参考文献:
[1]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双.艺术欣赏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3]程卫国.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和艺术性的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4).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简论[J].思想教育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