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雕塑艺术创作中,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在艺术表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出艺术创作表现形式、创作风格以及以人为本的审美价值内涵,进而在当代多元繁荣的雕塑艺术发展背景下,对雕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审美无意识;潜意识;雕塑艺术
艺术表达是艺术创作重要的内涵价值体现,是艺术家把头脑中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用一定的艺术媒介与材质,通过艺术语言转化成为独特的艺术方式,体现内涵价值的过程,是艺术创作从“心象”化“形象”的临门一脚。艺术表达通常通过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有意识审美行为去呈现,但从深层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潜意识在其艺术创作表达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要求艺术家在生活中注意体察人性本身,以人为本,注重积累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创作理念,并在潜意识中和艺术创作产生艺术关联,绽放体现人性化内涵价值的艺术之花。
1 雕塑创作中的审美无意识
艺术创作中的表达过程是一种从“审美需要”到“审美动机”再到“审美目的”最后到“审美行为”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序列的动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表达通常表现为艺术作品中的人性本能展现,如繁衍、饮食、求生、死亡等。人性本能往往并不是艺术创作的主题,但由于人性的普适性,本能的流露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激发欣赏者深入地思考创作的主题。可见这种无意识的人性本能展现绝不应该是纯粹的动物性本能内容,而应该超越实用功利性和狭隘目的性,是审美升华化的艺术形态。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哀悼基督》以及《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等作品,均展现了其对人性中的死亡本能的升华和思考;中国著名雕塑家李象群先生的雕塑作品《堆云堆雪》,半裸的清宫女子远远超越了人类的性本能,深刻阐述了人性与时代、社会、历史之间的深刻关系。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无意识要求艺术家应该在日常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广泛地开阔视野,在生活点滴中挖掘人性本能的相关题材,积累能够触动审美无意识中人性本能的艺术素材,尽可能从同时性、继时性、延缓性、逆向性等方面思考变换艺术性价值内涵与创作主体之间的联系,以求增加在艺术创作表达中激发审美无意识的可能性。
此外,艺术家还要保持一种轻松无碍、自由自在、无为而为的精神状态和心灵境界,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关注自己的审美无意识中那些审美化了的或者审美升华了的人性本能,以促使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广泛、深刻地表现人的天性、本性和本质,使得艺术创造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的深层意蕴和广阔范围。
2 雕塑创作中的审美潜意识
在雕塑创作过程中,艺术表达与审美潜意识的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创作手法,赋予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价值。审美潜意识所积淀的审美图式对审美意向的形成具有定型化作用,而审美意象最终转化为艺术形象则是靠艺术家的艺术技巧实现的。这种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形成正是艺术家经过反复的艺术实践所积淀的审美图式的物态化过程。所谓审美图式,是一种显现审美对象审美内涵的存在方式知识结构,它以审美对象的内在组织结构以及外在物质形态为依据,形成一个审美图式的艺术呈现方式。以雕塑艺术为例,雕塑中的体量感就可归入视觉审美形式的形体图式,雕塑形态、线条的变化就可归入综合审美的比例图式、对称图式、和谐图式等。同时,每个艺术家都在运用不尽相同的审美图式来规范审美对象,以赋予审美对象内容一定的审美形式,使得审美对象成为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统一的审美客体而存在。每个艺术家在自己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都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定的审美图式表达方式,在赋予艺术作品艺术内涵价值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风格。因而可以通过观察艺术作品的系列风格特征,去判读、理解作者以及其创作内涵。
艺术家潜意识中独特的审美图式、艺术技巧、艺术手法的形成,都离不开反复的艺术实践,艺术实践却是一种有意识地形成潜意识的过程。它体现在有意识的反复实践和针对性的主动思考过程中,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这不仅要求艺术家在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和丰富自身的艺术审美图式定势,使每一次实践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思考都是艺术风格的丰富,更要求艺术创作者们珍惜每一次艺术创作机会,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以达到心中的艺术审美预期和艺术表现真实。每一件作品的进步,汇成了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和艺术追求。每一次创作中的尝试和修改,积累成了艺术家宝贵的审美潜意识经验,磨砺了艺术家的创作技法和艺术思想。源于这些有意识的点滴努力,最终将汇聚成艺术家无意识的浑然天成和潜意识的妙手偶得,转化成艺术家的“天才”和“个性”呈现。
3 以人为本的审美内涵
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无意识属性要求雕塑艺术家要在有一颗真诚的艺术之心的同时,诚实、坦然、勇敢地直面自己的人性本能,冷静地捕捉生活点滴中人性的坚硬和柔软,不做价值观的判断与引导,而是客观地把它们作为自身了解人性、了解社会的重要媒介,进而创作出具有人性化审美内涵的艺术作品,使雕塑创作在涉及人性本能的方方面面时呈现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从而在艺术作品中展现出人性的厚度,实现人性本能的升华。例如,笔者创作的雕塑作品《憩》,通过质朴、健壮、包容、丰饶的东方女性人体营造,将人类的繁衍本能升华为对生命、自然的赞美和尊重;雕塑作品《最后的守护》,抓取了救火英雄杨科璋坠楼牺牲的瞬间,英雄抱紧孩童坠落的身姿将人类的死亡本能和求生本能同时展现出来,升华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英雄的讴歌。這种艺术感觉的把握和人性本能的升华要求艺术家面对本我决不放纵妥协,绝不逃避否定,而是直面和超越。
艺术潜意识中的审美表达属性要求艺术家积极思考、积极实践,在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突破、不断前进。雕塑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是“形”的风格,更是“神”的风格,它们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是艺术家思维方式和艺术技法的习惯的融合。这要求艺术家不仅要在每一次创作时拿捏把握“形”的精准、锻炼技艺的精湛,更要把握艺术造型由内而发的气韵和精神;不仅要勤于凝练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验,更要用广阔的视野去体味和关注民族、时代、历史中的人性。例如吴为山先生的《老子》《孔子》等一系列历史人物作品,正是其自如洒脱、底蕴深厚的写意雕塑风格的精彩呈现。这些艺术风格正是雕塑艺术家一次次对人生经历和时代历史中的人性加以思考提炼,并塑造成个性鲜明的艺术作品之后,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形成的。
艺术家应认识到艺术创作表达中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更应认识到立足于人性是一切的艺术创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属。艺术家无论是直接挖掘人性、阐述人性、赞美人性、批判人性,还是讴歌时代精神、展示光辉历史,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主体都是人,其审美对象也是人或人的思想和人化的客观。《文心雕龙》刘勰认为中国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而从西方审美无意识和审美有意识的角度来看,要求艺术家用一切的精力关注人的内外在本身。艺术以人为本,不管是审美无意识中的人性本能表达,还是审美潜意识中审美图式的形成,艺术表达并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小我”的形象体现,更是全人类的“大我”形象展示。正如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所说:“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也许只有我们从全人类艺术积淀的角度去体味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才能真正发掘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理解艺术创作的独特审美内涵价值,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中受到更深刻和有益的启发,这也是关注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张玉能.审美潜意识的结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2] 俞驰,顾敏.文学美学概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尹悟铭(1980—),男,陕西兴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雕塑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