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李沛漪 王志明 沈禹含
摘 要:文物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记载着历史的兴衰与成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然而,传统的文物修复方式大多需要直接接触文物,且效率低,质地脆弱,不适用大面积缺损的文物,不利于文物的保护与科学研究。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凭借精度高、不破坏、效率高等优势应用于博物馆展品复制、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介于三维扫描与3D打印的种种优势,笔者结合实例,进一步探索将现代数字技术运用于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可能性。
关键词:三维扫描;3D打印;文物修复;3D打印后期处理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自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国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人类的生活与文化都曾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古代陶瓷修复以实用价值为主,传统的修复方式为金缮或锔瓷。所谓金缮,就是用大漆黏合碎片或补充缺口,并在漆表面敷上金粉或者贴上金箔。锔瓷是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把瓷片抓牢,制作工艺繁复,需要专门的手艺工匠传承人,锔瓷需要直接在文物上开孔,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现代陶瓷文物修复采用石膏翻模的方式,步骤为:第一,清洗(清洗掉文物表面的污物凝结物等,出水文物需要清洗脱盐,用特定溶液将陶瓷的有害盐去除);第二,粘接(用黏合剂将器物破损或断裂的部位重新黏合在一起,使之恢复为一个整体);第三,配补(需要用到的材料有石膏粉、环氧树脂、滑石粉等,先将橡皮泥翻模,填入膏状物定型,固化后,将多余坚硬部分修补平整,补缺后用木砂纸打磨平整,缝隙处用瓷器腻子填平,最后用细致水磨砂纸磨平);第四,上色(经上述步骤后与原色有较大差距,用矿物质颜料进行上色处理,改变色差)。传统的修复方式工艺繁复,石膏翻模的方式需要将文物进行翻模制作,需要直接接触文物,不利于文物保护,且石膏机械强度低,质地脆弱,所以石膏翻模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大面积缺损文物的修复。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将传统文物修复与现代新兴技术相结合,利用现代的数字化手段进行新的尝试,一方面减少人为的破坏;另一方面为文物的保护修复与陈列展示工作提供更多的选择性。
1 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运用在文物修复方面的重要性
文物是中华文化之瑰宝,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是,在几千年的光阴中,许多珍贵的文物就算抵得住自然的侵蚀,也难逃人为的破坏。对破损的文物碎片进行修复,还原出原本的风貌与信息,一直是科学家和考古学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进步,3D技术及其包括的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更符合古代文物修复原则中的可逆性原则、可辨识性原则与可干预性原则,可以将数字保护的方式应用于博物馆展品复制、文物保护修复等方面。运用3D技术修复文物有以下优势:
第一,精度高。三维扫描和3D打印相比传统造物方式,能提升文物修复的精度。
第二,不破坏。使用非接触式扫描,不直接在文物上进行修复,避免人为损坏。
第三,效率高。3D打印又称“快速制造”,相比传统文物修复工序制作周期短,减少了烦琐的器物塑性、仿制制作工序,提高了模具制作的工作效率。
2 利用3D打印技术修复文物主要有四个步骤
一是高精度三维数据的准确获取;二是三维软件的运用;三是3D打印成型;四是后期上色处理。
3 步骤简述
结合这件烛台,进一步阐述修复过程。
此烛台缺失部分较大,且有两部分缺损,我们利用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将缺失部分复原。
第一,扫描。由于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性测量和数据采集,具有便携、高效、精准的特点,能够获得烛台三维数字模型,此模型能够对接多个建模软件进行修复,具体步骤是将扫描仪用三脚架固定,利用转台工具进行扫描,扫描后生成三维模型。
第二,修复。将模型导入3Dmax建模软件,由于文物缺损部分为两大块,我们分开进行修复,在3Dmax里切出横截面,沿中线转出完整烛台模型。
再导入Zbrush将多余部分修剪掉,获得要打印的修复模型形状。
第三,打印。打印的机器有很多种,比较常规的用于文物修复的是光敏树脂,也就是液化打印,是通过激光在液体树脂上固化成型,精度为0.05mm。相比起熔融沉积和粉末烧结成型,光敏树脂有着良好的精度,层纹较少,表面光滑,有利于后期表面处理。
第四,修复检测。用砂纸将打印好的模型表面的支撑去除,然后将模型与要修复的建盏进行拼合,为了更好地测试建盏与模型是否完全吻合,可将水倒入拼合好的碗中,用手掌将碗握住,若没有水流下,表明模型打印成功。若偏差不大,也可用补土进行修补。
第五,粘接。将模型与建盏用树脂胶粘接好。
第六,打磨。分别用400、600、800目的砂纸对模型表面进行打磨,如有破损可以用补土修整,将表面的层纹、砂纸纹打磨平整。打磨好后喷一層灰色补土,若在灰色补土下有明显的层纹、砂纸纹痕迹,继续打磨至看不到纹路为止。
第七,上色。用硝基漆、喷枪、勾线笔等工具进行后期表面上色处理。
4 结语
虽然3D打印在文物修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拼接、打磨、上色等工作都需要借助传统文物修复手法来进行,在修复过程中还会运用到部分传统文物修复的经验,所以与其说3D技术是一种新的文物修复手段,不如说3D技术是传统文物修复手法的补充和完善。
因此,我们不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文物修复手艺,而是革故鼎新,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余健. 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三维扫描和3D打印为例[C].第十二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2017.
[2] 孙修恩. 3D数字重建在青铜器陶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 邓佳,陈进东.出水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方法概述——以“南海Ⅰ号”出水陶瓷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0).
[4] 屈兵.基于三维扫描与3D打印在西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应用[J].探索科学,2016(6):100-101.
[5] 周璇.历史维度中的中国陶瓷雕塑材料[J].雕塑,2019(3):91-92.
[6]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三联书店,2011.
[7] 杨蕴.浅谈3D打印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2):110-113.
作者简介:张岩(1978—),男,北京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
李沛漪(1995—),女,山东淄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
王志明(1993—),男,河南焦作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
沈禹含(1994—),女,北京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