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

2019-12-20 02:08赵明洋
艺术评鉴 2019年22期
关键词:唐代

赵明洋

摘要:唐代是中国青绿山水画达到鼎盛的一个时期。在唐代诸多传世画作中,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代表作,是以山水和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画卷。画作特殊的创作历史背景、画家的特殊身份背景以及画家独到的设色、技法及其创作风格为后世研究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   《明皇幸蜀图》   李昭道   唐代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35-02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之前便有涉及,直到汉朝才初显雏形,从东晋得到发展,在南北朝形成一定规模,直到隋唐时期开始盛行。而青绿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科的形成与兴盛,是早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另一重要标志。唐代是中国青绿山水画达到鼎盛的一个时期,其中,《明皇幸蜀图》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因该画作无作者款印,过去一直误传为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所作。然而,从逻辑和历史脉络上看,“安史之乱”后,李思训已经去逝,所以不可能创造出此画作。但是,李思训之子李昭道活跃于唐玄宗时期,作为李家宗室存在参与西行“巡幸”的可能,他有机会亲眼见到天子仓惶逃难的整个过程,而后作《明皇幸蜀图》以记之。这幅作品的诞生意义重大,它既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其历史价值和绘画研究价值不言自明。

一、《明皇幸蜀图》的创作背景

唐开元天宝年间,曾经风光一时的唐王朝已江河日下,开始由盛世渐趋没落,具体表现为政治上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藩镇割据势力趁机割据一方,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充满野心的安禄山以祸国名义灭杀杨国忠,发起叛乱。其军在极短时间攻占洛阳,唐军主力溃败,第二年自称大燕皇帝,起兵攻入长安。这时,史思明在范阳兵变,迅速占领河北13郡之地。唐玄宗李隆基旋即率王室亲眷狼狈逃窜至四川避难,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而《明皇幸蜀图》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其中人物景色都与这些历史背景相吻合。

李昭道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之子,曾担任太原府仓曹和太子中舍。李家都以擅画而名噪一时,声名远扬。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相关记载,李思训一家五口人都比较擅长丹青。其中李昭道掌握了其父画技之精髓,并青出于蓝。前朝画师展子虔是李思训的师傅,李思训是使我国青绿山水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科的奠基者。在色彩渲染技术方面,他参考了前朝小青绿的设色法,开创了“金碧山水画”。尽管李氏父子并未从过军,但是由于他们在山水画艺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所以被后人称之为大李和小李将军。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掌权期间,杀害了很多唐氏宗亲,李氏族人日日担惊受怕,雍王李贤所作《黄台瓜辞》以期能够使武后念及往日亲情。李昭道也创作了《摘瓜图》,以期能够告诫后来人,但是此画并未传于后世。李昭道的画技十分全面精湛,他师承前人而又善于创新,非常擅长画鸟兽、人物、楼台,以独树一帜的绘画技法进行创作,不落窠臼,名噪一时。据有关画史记载,其《秦王独猎图》中的秦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之后,宋代李公麟的《李广夺儿图》就是以此画作作为范本创作出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此画作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明皇幸蜀图》的设色风格

《明皇幸蜀图》不仅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李昭道的扛鼎之作。《明皇幸蜀图》的色调更多的是石青和石绿,其间穿插汁绿、胭脂、花青和墨色等色调,在整个画作中,石绿背景为主,朱砂点点,偶有赭石点缀,形成鲜明的冷色暖色对比。画中云朵的景色是用白粉填绘,线条细密,看上去十分繁复,其层次结构非常复杂,这与画史对李昭道的评价相吻合,也就是其笔力虽然比不上其父,但是画作整体意境却妙不可言。画作整体上明艳优雅,并且极富趣味性,其中的云朵与人物穿着都是以白色色彩为主体颜色,与大范围的石绿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相互呼应,使整体上看上去不会显得沉闷,整体画面的冷色和暖色冲突得到了协调,在表现出艳丽色彩的同时,却不俗气。画中的山峰景物利用石青色在云中穿插,通过云雾的反衬,使山峰更加巍峨高耸、气势非凡。整片山林沉静而华丽,而且还透露出一种神秘感。各种山石结构是用色彩来区别表现的,看上去层次感鲜明。在色彩表现方面,山阴和山阳、陡坡分别用石青和石绿来表现,用赭石打底,坡脚突出的赭石体现出阴阳关系。还用赭石和石青分别来表现河水岸和现山石山峰。对于树的描绘,先用线条细密勾勒出形状,再用淡墨和汁绿填染实体,并勾勒点绘树叶,山峰之上的树采用石绿色绘点,部分用墨勾勒,用汁绿晕染,从而表现出树的层次性。用花青色通过表现出阴阳部分来表现水色景观。整体画面的右下角落出现的人物穿着与头饰都采用朱砂涂染,看上去十分鲜活。用石绿描绘马鞍,从而与人的红色穿着相互补,而且由于有帽子和马鞍以及马这些黑色色彩,使画面整体看上去十分协调。色彩绘画主要以平涂为主,其间穿插分染。由于画面中有大量山石与云景物元素,使绿色与白色色彩构成画面整体色彩关系。在画面的右下角绘画的树木景观是用白粉绘制,传达出春季时节的信息,也正好呼应画作上面的用白粉绘制的云物景观。整体色彩虽然单纯且程式化,但装饰之美呼之欲出。

此画作的设色风格继承了前朝设色法和色彩风格,并且在其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青绿山水画无论色彩还是风格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设色技法方面更加完善高超。所以,此画作是代表了早期青绿山水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三、《明皇幸蜀图》的创作风格探析

从创作题材上来说,虽然此画作描绘的是蜀道之上的唐明皇出游时浩浩荡荡的场景,然而,天子出逃避难并非是一件光彩之事。而李氏宗室的画家明显就是了为避开这一窘境,将春山行的意境作为画作表现的重点,从而淡化天子逃亡的窘迫尴尬之相。从创作风格上看,画作中的山峰陡峭,巍峨险峻,其间有白云萦绕,山中小道蜿蜒曲折,这一切就是在表现蜀道之难,难过登天的艰险。画中一行护送天子的队伍骑着骏马从左边山丛间隐没,又从右边山丛中穿出,一种艰难而行,绵延不知多少里。画作中部有一群正在休息的队伍,从他们的表情中不难看出此次春山行的艰苦和劳累。而身着华丽服饰的天子则在画面的右下角,其周围围绕着各个妃嫔和随从,天子正准备过桥,马匹焦燥不安。这一情境就像苏东坡词中所描写的一般:“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骏……作徘徊不进状”。这幅画的作者也就是抓住了马受惊却不前行的这个细节,将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事件完美的表现出来,使整个画面中的情节丰富,情感细腻。此画对比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在构造上更加精巧绝伦、活灵活现。山石采用了浓厚的石青和石绿,云朵采用了白粉绘制,画作整体上看上去明艳优雅,并且极富趣味性。此画作层次结构非常复杂,线条细密,这与画史对李昭道的评价相吻合,也就是其笔力虽然比不上其父,但是画作整体意境却妙不可言。

四、结语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一个独立的畫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隋代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形成的初期阶段,直到唐宋时期到达顶峰。而在唐朝后期,因为开始重视墨技法的体现,而不再重视色彩的表现,对于色彩的表现甚至遭到拒用,所以色彩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次要,在元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纵观历史,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清晰,通过观察元朝后期整体发展情况,似乎无法媲美唐宋盛行的主流时期了。在唐代诸多传世画作中,很明显,《明皇幸蜀图》就是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标志性画作,说明了此画派在这一时期已经走向成熟。后世很多有影响力的画作都是以此画作为范本创作出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此画作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画作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画家的特殊身份背景以及画家独到的选题、设色、技法及其创作风格都是后人研究的对象和竞相临摹的范本,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绘画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上海:三联书店,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2010.

[6]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
唐代官吏考课制度对现行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