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主体”参与意识激活“主题”动感课堂

2019-12-20 08:46
好家长 2019年10期
关键词:蚯蚓蜗牛指南

文 陈 健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既是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延伸和细化,又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指南》中提出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再次强调“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效性、操作性的自主学习环境。而生成性主题活动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应对幼儿的个性、能力及学习特点予以尊重。

一、捕捉幼儿的兴趣走向,是激活“生成”动感课堂的根本

所谓“生成”,是教师在与幼儿一起活动时,逐渐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就像大洋下面的冰山在浪潮中逐渐浮出水面,教师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冰山”的到来,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看清楚这个“冰山”,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之不断地变化。

一天,我带领幼儿们来到园内的草地上玩耍,突然,草地旁的小池塘边传来惊呼:“你们快来看,这里有一只水蜗牛。”有不少幼儿立刻被吸引过去了。于是,我帮幼儿们从水里捞上来几只,幼儿们“呼啦”一下围在了一起,有的只敢用手碰一碰,有的干脆把它们捉起来。幼儿们在与蜗牛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了许多问题:“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土里?”“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幼儿们对小小的蜗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提议把蜗牛带回教室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随即我们开展了关于“蜗牛”的主题活动。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幼儿的“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教师只有做到尊重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幼儿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才能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率。

二、挖掘潜在的环境教育,是成为“生成”动感课堂的沃土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环境能起到“生成”的作用。幼儿是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同时,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通过调整和改变环境,提供活动材料,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探究,从而促进幼儿的探究性学习。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幼儿在这些区域里充分表现和大胆创造,诞生出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和行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幼儿一些好的创意作为生成点,并将幼儿的一些好的想法及时和大家进行分享,这也是对幼儿的创意的肯定和激励。例如,为了让幼儿有机会投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自发活动之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马路,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再选择幼儿感兴趣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活动内容。通过观察马路上的汽车,幼儿们热烈讨论,都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与同伴分享,于是便生成了一系列有关汽车话题的活动,如“马路上的汽车”“特种车商店” “设计汽车标志”“生活中的标志”“未来马路”等。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们更应该实施环境育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三、转换教师的角色定位方向,是提升“生成”动感课堂的源泉

生成主题活动体现了一种符合《指南》精神的新型师幼关系,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生成性主题活动在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满足幼儿内在兴趣、需求的基础上,让幼儿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完善。教师是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者和物质提供者,是生成性主题活动过程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是生成性主题活动进程的支持者。教师需要用心去欣赏、支持和关注每一个幼儿。

(一)教师是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支持者

《指南》中规定:“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生成性主题活动是建立在对幼儿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的,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更能调动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创造幼儿的“直径发展区”。教师组织生成性主题活动,要结合《指南》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教师在活动组织中要关注幼儿的需求,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正视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组织好生成活动。

(二)教师是生成性主题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

《指南》指导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学会观察。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爱好,分析幼儿的探索需要,从而确立幼儿感兴趣的生成性主题。例如,有一次我带幼儿们在空地上玩耍时,忽然发现很多幼儿都聚在一起,蹲在地上在研究什么。我凑过去一看,原来是地上有一条蚯蚓在扭动着身体向前爬行。幼儿们似乎对蚯蚓很感兴趣,都围着它一边看一边议论着。这样一来,虽然打乱了原来的游戏计划,但我转念一想,这是幼儿们自己发现并且感兴趣的事物,我何不加以充分利用,将它演变成一个有趣的生成系列活动呢?于是,我不但允许幼儿充分地观察,还引导他们讨论:蚯蚓是怎么前行的?蚯蚓喜欢吃什么?它是益虫还是害虫?之后,我还请幼儿回家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有关蚯蚓的资料。那段日子里,蚯蚓成了幼儿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在观察、讨论中了解了很多关于蚯蚓的知识。

意大利幼儿教育思想家蒙特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次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能力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由此,教师通过用耳、用手、用眼、用心全面感受和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适时参与到幼儿的活动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新的有价值的主题活动。

(三)教师是生成性主题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当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第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幼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为促进者”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飞跃,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是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促进者,要以“教学是师幼多向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目标。但他们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生活经验不同,情感体验不同,观察方法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学识水平不同……师幼互动将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现,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地发展。一次,我们正在户外组织科学活动“美丽的春天”时,一只蝴蝶飞了过来,幼儿们一下子被吸引了,兴奋地追着蝴蝶奔跑……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生成了教学活动“蝴蝶”。生成性的课程既反映了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经验、幼儿的兴趣,也凝聚了教师对幼儿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它是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生成性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的。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完成了既定的预设课程。

总之,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具有三分之一确定性和三分之二不确定性的幼儿”,面对着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教师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策略。在活动中要学会等待、倾听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回应,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注重活动的生成性,让自主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融合;让自主在探索中体现;让自主在平等中发展;让自主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中完善。我相信,在《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园生成性主题活动中,只有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体,幼儿才能有创造性、富有个性地发展。

猜你喜欢
蚯蚓蜗牛指南
蜗牛说
画蚯蚓等
小蜗牛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指南数读
蜗牛(共3则)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保护蚯蚓
蜗牛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