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寒冰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保护资产的完全与完整而做出的一系列自我调整、约束、评价与控制的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高校依照国家相关制度制定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并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高校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及交流沟通流程,在各部门的沟通与制衡监督中提高会计信息整理、分类、汇总等流程的工作质量,通过真实精准的数据全面反映高校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通过数据发现并纠正财务数据中的错误,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多数高校在运营中往往投入大量资金,银行借贷等融资方式使得高校的隐性及贷款债务增多,为确保高校的良性发展,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高校需加强对各类风险的预测、分析、识别、评估、预警与防范。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与制度的建设,可以为高校的风险防控提供制度保障,并在相关机制的指导下评估高校的整体风险,以合理控制高校运行的薄弱环节,降低高校运营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当前我国高校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多数高校依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等文件或法规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但由于我国尚未出台相关关于高校内控管理机制,现行的内控制度缺乏可指导性。同时法律法规的缺乏使得各高校负责人内控管理意识淡薄,错误认为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职责,领导层对内控管理的错误认知也影响了各部门对内控管理的参与度与配合度,部门间的信息交流等存在滞后性。
由于高校管理层及各部门的内部控制理念淡薄,且当前我国尚未针对高校的内部控制出台相应的文件及法规等,管理层的不重视及相关法规的缺乏致使当前多数高校的内控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架构也不完善。如A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中未设置专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且错误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职责,高校的内部控制活动多倾向于财务控制与内部牵制层面,教学、科研、招生等业务层面的内控管理相对较少,沟通机制与联动机制的缺乏也使得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偏低,在业务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制度与业务不匹配、管理流程不顺畅等问题突显出来,影响了高校的内控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招生、基建、校办企业等业务活动不断增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校内发展进程评估,其潜在的风险不断增加,而高校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淡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设置不全面,仅针对当前的财务活动进行初步评估,风险评估因素也不健全,未设置风险预警系统与相应的防范措施,只在风险来临时才制定紧急措施,不完善的评估与防范机制增加了高校的运行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高校为提升教学质量,多以师生为主体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缺乏完善性。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主要监督部门,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可以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质量,但当前多数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完善,岗位存在空缺,且内审人员不仅要执行本职审计职能,同时还需负责高校内部控制监察与评价职责,多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导致内审工作质量低下[1]。此外,当前高校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在党政领导下实施审计,其独立性与权威性已受到党政人员的影响,导致内审监督力度薄弱。
随着高校竞争的日益白热化,在新时期下高校要提升自身的综合办学能力,就要加强内控理念教育,创新内部控制环境。
在这一环节中,高校领导层要积极学习相关机制,提升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结合校园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并据此制定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领导层还需在高校内部加强内控理念宣传,组织决策层、教职员工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文件法规,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促使其在长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中树立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明确内控管理中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积极参与、配合内控管理,加强部门及岗位的分工合作。此外,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高校还需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由其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及相关制度建设,并设置内部审计、财务、资产管理、纪检监察、政府采购等部门,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将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教职工的指标之一,加强员工培训与继续教育,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高校的内部控制水平。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深入学习内部控制相关法规,在审计、财务、资产等部门的指导与合作中制定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审计、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纪检监察等内部机构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2]。同时高校还需完善人力资源制度,明确规范员工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等方法的管理准则,加强各岗位员工的配备,依据业务流程管理需求制定岗位分离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与权限,实现责任到人,并将登记、出纳、审计及财务等岗位分离。
例如,A高校在内部控制中,依据业务活动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如预算管理层面,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绩效考评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及管理机制;收支业务层面,加强应收尽收管理,严格规范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及管理标准;国有资产业务层面,合理配置资产,规范货币资金收付流程,确保固定资产及物资保管账实相符;在政府采购业务层面,确保采购业务符合政府采购政策要求,严格审核采购方式等[3]。
针对当前高校运行中面临的各项风险,在新时期,高校领导层及相关工作人员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设置安全部门,制定系统的风险评估及防范机制。在这一环节中,高校要依据发展战略目标设定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目标,设定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高校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同时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财政实力及教育水平等确定风险承受度,将风险分为可承载风险、可规避风险、可分担风险等,构建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数据库,针对高校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将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最终提升高校的风险应对能力。
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环节,高校需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与问责机制,定期对日常经济业务、特殊事项、非常规业务等进行审核与监督,并完善内部审计部门及纪检部门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规定内审部门向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经济责任制,明确内部审计和纪检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义务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在这一环节中,高校还需要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加强财务、内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数据共享,以促使内部审计部门对各财务、业务活动实施动态监督。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对此,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高校要创新内控环境,优化内控管理体系,加强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构建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以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