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财经大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审计委员会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管理制度,随着它在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普及,该制度已经成为其公司治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早在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联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指南》,这是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以制度的形式当做建议被提出,目的是发挥其对内监督、对外沟通的作用。2008年6月,中国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本规范中有两项明确规定,一是明确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之下设立审计委员会。二是本规范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和义务。此外,一项统计研究发现,在统计的1000家公司中,95.9%的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由此可见,审计委员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大趋势。
与审计委员会有关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审计质量、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的热点问题,并成为了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其在中国发展距今不到20年,因此分析其有效性进而进一步完善审计委员会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为此,本文以综述的形式,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定义、职能、动机、有效性及启示,为今后我国审计委员会的研究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对审计委员会内涵进行界定和对其职能分析为下文探讨其有效性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审计委员会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界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起源、发展、成熟于美国。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中对审计委员会给出的定义是:“1.它是公司董事会成立的一个为了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的实体机构;2.如果公司没有这样的实体,那么审计委员会就是公司的董事会。DeZoort(2002)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来看,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应该由合格的成员组成,拥有权力和资源,并努力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可靠性,以保护股东的权益。
近些年来,各大财务舞弊案例层出不穷,不得不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委员会的诞生和发展与资本市场的这些案件密不可分。谢德仁(2005)和朱锦余(2009)将审计委员会视为董事会的下属机构,用来监管公司的审计工作,主要对企业内外部的审计工作起着协调与监管的作用。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刘立福、邓菊香(2016)认为审计委员会是公司的职能部门,其目的是帮助公司实现治理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终目标。从政治角度看,范子军(2008)提出审计委员会是企业平衡社会权力的一种机制这一观点。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旨在帮助公司监督内部控制过程,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对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这里有以下观点:韩道琴、袁晓宇(2011)认为审计委员主要是负责外部审计师的招聘等一系列工作、审核公司财务报告、对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54条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审核公司的内控制度”。刘力云(2000)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已经由刚开始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过渡到保证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中处于有效合规的状态。
随着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的普及,国内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越来越多。但究其设立的动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988 年,英国Marrian对本国许多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通常情况下公司在受到其他公司或某种特定事件的影响,如公司出现财务危机之前会选择成立审计委员会。究其原因,是由于公司的“随大流”思想还是外因有待考证。与Marrian的观点不同,Collier学者发现当公司受到被审查机构带来的巨大压力,受到被兼并公司的影响,以及公司股权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等其他原因后就会设立审计委员会。Bradbury(1990)、Carson(2002)研究发现:公司董事的数量和外部审计师的质量会影响其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情况。国内学者刘力云(2000)认为影响审计委员会设立的因素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职业组织和立法机构等。杨忠莲(2004)发现,在公司外部独立董事和董事会的双重影响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提高财务报表质量没有作用。吴清华(2008)和向锐(2012)研究发现我国公司最终控制人控制权越多,越不会成立设计委员会。
结合以上学者的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产生的动因主要是一方或多方面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伍彬,周英(2016)。当然,对于其设立的原因,还存在以下观点。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外部原因,即社会公众强烈要求、部分行业所处的大环境所要求和政府部门的强制要求企业必须设立审计委员会。还有学者认为其设立是为了加强公司的审计质量、与外部审计师进行有效沟通的必备环节、降低日益增长的公司代理成本等内部原因。
不得不说,审计委员会在现如今公司治理结构中担任与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审计委员会不断发展、壮大、成熟的路上,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和运作的有效性并未得到验证。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测量和评价。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公司治理起到了正向效应,比如帮助提高治理效率,降低错报可能性,保证内控质量等方面;另一种是对其存在的有效性持质疑的态度。
De Zoort(1998)调查发现,有过审计或会计工作经验的审计委员会比没有审计经验的审计委员会更能做出与外部审计师相近的判断,这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Beasly(1996)、Abbott(2000)的研究均认为,审计委员会在发挥企业监管职能上有效尤其是在财务方面。
国内许多学者也肯定了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翟华云(2006)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对提高会计盈余的质量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董卉娜、朱志雄(2012)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大小也会影响公司内部控制的质量高低,即审计委员会成立的规模越大,就越能保证内部控制的高质量。李云等(2017)、岳中志等(2011)和郑沈玉认为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对其有效性起到正向作用。即其成员专业性越强,降低企业所需要的审计费用、降低审计调整的可能性以及降低披露缺陷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受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和成员的专业性等因素的影响。而后者是通过影响审计委员会整体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从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来看,这与Dezoort(2002)提出的定义是相符的。
同时,一些学者却在质疑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Menon(1994)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董事会提高监督能力没有实质性的作用。Cadbury Report(1992)发布的卡德伯瑞报告中也提出:倘若审计委员会成为外部审计师与企业执行董事之间的沟壑,则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将会降低其有效性。
陈汉文(2014)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董事长以及审计委员会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也受到了限制,事实上审计委员会基本起不到保证和改善内部控制质量的作用。潘秀丽(2009)研究认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信息披露不全面,尤其是针对其履职活动的内容。
综合上述分析,虽然部分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存在的效性提出了许多质疑,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学者支持第一种观点,即: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方面带来的是积极作用。
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发展尚处于发展不到20年的起步阶段,后期如何发展还存在很多可能性。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不完善性是必然存在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处于不成熟的发展阶段,其有效性的发挥还是存在一定的壁垒。总的来说,国内外对审计委员会的研究已迅速开展,丰富了公司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审计制度创新、审计质量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然而,审计委员会仍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值得从多个方面进行“开采”。本文在综合分析上述文献的基础上,对上述分析作了简要评述和展望。
首先,审计委员会的的有效性现状还存在争议,且没有既定的结论。其次,我国在2002年才开始推行审计委员会,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上市公司企业的自律行为很贫乏,我国对这一制度的具体游戏规则也不成熟。所以,对我国而言这一制度还是处在一种非均衡的状态,这对于学者进行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形成了壁垒。最后,《上市公司治理标准》没有进一步明确审计委员会对谁负责、由谁来监督和评价、和如何评价审计委员会的绩效等问题。因此,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研究,我国制度的规范性理论与实证方面研究空间还很大。
虽然上文提到了目前审计委员会研究存在的种种不足,但自从1934年其在美国《证券交易法》里被提出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英美等审计委员会制度得以不断地发展。在公司治理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成功实践表明,上市公司应注重审计委员会在其公司管理中的作用,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十分重要地借鉴意义。审计委员会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的发展,其职能范围也在不断的得到壮大。为使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功效达到最大化,未来的的研究方向可以紧密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其影响有效性的因素并实施措施控制这些因素使其利于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发展壮大。
结合上述分析,企业可以采用既有的、已得到证明的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分析的论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行业所处环境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要建立独具一格的审计委员会制度,不能做西方制度的“拿来主义”者,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该企业规模等因素进行考虑,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对这一制度的预期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