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分类改革后企业化地勘单位的产业转型升级

2019-12-20 04:31李烨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20期
关键词:企业化单位

李烨

(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一、分类改革后企业化地勘单位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单一封闭

地勘单位长期为事业单位,虽有经营性尝试,但基本仍处在“打工”状态,缺少主导、稳定性产业,产业结构分散,管理方式落后,绝大多数地勘单位资产实力较弱,资产总量偏小,非经营性资产比重偏大,经营性资产质量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地勘单位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企业化改革早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但改革始终在事业体制下进行,地勘单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是“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这种“不事不企”的状态,使得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进展缓慢,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不到位,依旧严重依赖国家拨付地勘经费,依赖事业体制下的各种补贴,主要产业仍为传统的地质找矿,其他涉及的产业过于分散,行业杂、规模小,总体而言地勘单位的产业相对单一、封闭。

(二)市场意识不足,转型人才缺乏

企业化地勘单位在此次分类改革之前,长期事企混合经营,实际上始终没有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去,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也未能建立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受体制机制制约,决策层级多、时间长,效率低下;普遍缺乏创新思维、市场意识与危机意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质量观念以及优胜劣汰观念都有所不足;缺少贴近市场化经营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同时,地勘单位是技术密集型单位,野外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大,相对高端人才尤其是懂技术、管理、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无法满足转企、转型升级需要。

(三)地勘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明显

地勘行业号称“百局千队”“百万地质大军”,地勘队伍规模庞大,21世纪初,由于国家地勘投入持续增加,从业人员快速增长,据《中国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鉴(2007~2014)》,2001~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除油气勘查外)从业者由24万人增至49.5万人,2012年达到峰值59.8万人。近年来,随着地勘投入下降,全国地质勘查地勘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各地勘单位专业、产业、职能、队伍结构、发展方向高度雷同,同质化竞争日趋剧烈,甚至地勘队伍之间为了项目和经费的竞争,消耗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财力,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转企后的地勘单位如不加快转型升级,很难突出独具特色的优势。

(四)遗留问题过多,配套政策缺乏

我国的地勘单位大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60多年来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实施属地化管理后,国家虽然给予了大量政策扶持,但未能完全落地实施,地勘单位逐渐边缘化,也因此遗留了大量历史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多年形成的基地建设欠账过多、“全额不足额”问题突出、离退休人员负担过重、职工多数未能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顶层设计是明确的,但仍不够清晰完备,配套政策过少,不足以解决现存的历史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地勘单位负担沉重,无法轻装上阵,制约后续发展。

(五)行业发展滞后,标准尚需完善

对比国外成熟地勘行业的市场化管理,我国在行业标准、诚信体系建设上,尚达不到市场所要求,且缺少类似工程建设监理的第三方机构作为中介提供专业服务。未来项目成果如何量化验收,纠纷如何解决,对违规失信企业如何处理等都需解决。矿业权市场、风险勘查融资市场、业务市场不完善、不规范,监管制度与地质找矿规律不相适应,相关部门职能职责边界模糊,政策指导不足。

二、企业化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世界范围内梯次推进,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东盟、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量的进一步释放,将不断提振传统矿业需求。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都需要能源矿产和矿物原材料作为支撑,即便已经高度工业化,要支撑经济体量如此巨大的国家正常运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然是强劲的、刚性的。

从政策来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地勘单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将提供更加广阔的找矿空间,而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国有地勘企业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力更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对矿山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绿色地勘、绿色矿业必定成为趋势,国有地勘企业大有可为,抓住机遇树立新理念、发展新产业、建立新机制。

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类民生工程日益增长,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文物地质、旅游地质、地灾防治等领域均有大量需求和缺口,而社会信誉度高、实践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国有地勘企业依然会成为开展此类工作的首选。

三、企业化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规划,以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

地勘单位转企后,应首先着眼于打破原有单一、封闭的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势,遵循“区域化、专业化、高端化、差异化”的原则,认真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在做优做强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延伸领域,注重以地质找矿带动矿业开发,转变原有探采分离的局面,合理争取矿权,进入矿业开发市场,依靠矿业经济带来的利润反哺地质,实现良性循环。同时,不断延伸服务领域,拓展广度与深度,树立“大地质”观念,服务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二)面向市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传统业务为基础,推动地勘单位拓展新业务,加快地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体现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求。高度关注“三深”战略实施,目光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大浅层地热洁净能源、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加大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等特种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海洋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积极拓展地勘单位的发展空间,接轨新产业。

(三)产融结合,探索对接资本市场

传统地勘单位生产经营主要是通过过借贷(银行)投入、项目建设、利润滚动的产品运营模式,资金来源严重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单一,与资本市场距离遥远,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企业发展需要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创新发展,需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产品运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才能向更高层次、更高级别发展,也就是高质量、高效能发展。转企后,地勘企业应充分利用地质资料优势,加大市场研究和项目运作力度,加快资源到资产甚至是资本的转化,以资本运营为抓手,提升资产经营的效能,扩大资产体量和经济规模。

(四)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科技含量意味着核心突出的优势。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从优势产业中发掘、延伸新兴产业。地勘企业充分发挥地质找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相关科研院所优秀技术团队合作,联手组建产、学、研、用为一体的示范基地,重点聚焦国内有重大需求、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未来战略的项目,推进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双方互学互鉴、互促共进。

(五)优化机制,提供制度和人才保障

迅速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理顺管理层级,提升效率效能,引入精益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打破体制机制约束,实现真正的企业化。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各类人才队伍规模的合理增长、素质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有效激励成长的机制和制度,充分调动地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企业员工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多出成果也多出人才,为产业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后,转企的地勘队伍,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巨大的挑战,更是关系地勘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地勘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形势、把握形势、适应市场、适应竞争,通过有规划的产业结构调整,强基固本、锐意创新、优化机制,通过广大地勘职工共同的努力,为推动地勘企业长足发展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企业化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国企党建如何防止“空泛化”——陕煤党建工作引入现代企业化管理理念
看错单位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协办单位
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其仿企业化路径探索
改变高校管理行政化、企业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