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珠
(江苏省淮安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淮安 223001)
自信是一个人对其拥有的获取成功的内在资源,尤其是能力的一种信念。Ogilvie(1968,1976)在回顾许多运动员人格问题的研究之后得出8种人格特征与运动成绩紧密相关,其中自信便是其中之一。Cooper也曾对1937—1967年进行的此类研究进行总结得出,运动员具有明显的自信个性倾向。Auwede等人(1993)综合现有研究文献后指出,优秀运动员更有自信。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也表明,世界冠军获得者或世界纪录创造者具有自信心强便是其个性特征之一。目前,大多数运动员、教练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强烈地认为自信对于运动比赛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维利(Vealey,1986)提出了运动自信心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运动自信心包括特质运动自信心和状态运动自信心。特质运动自信心是个体主观上稳定的,能够取胜的信念;状态运动自信心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实际表现出来的取胜信念。本研究通过对淮安体育运动学校现有训练队的部分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进行研究,了解在训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旨在为教练员的日常训练提供参考,以期能够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的提高自信心水平的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自信心水平。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淮安体育运动学校击剑、排球、举重、柔道、摔跤、竞走及赛艇运动队的123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被调查的123名运动员中,男运动员74人,占60.2%;女运动员49人,占39.8%。根据项群理论,将这些运动员分为3组,第1组为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举重),20人,占16.3%;第2组为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竞走和赛艇),28人,占22.8%;第3组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排球、柔道、摔跤和击剑),75人,占60.9%。他们的年龄范围为13~16岁。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本研究分为青春期中期(13、14岁),76人,占61.8%;青春期晚期(15、16岁),47人,占38.2%。
采用李安民等人编制的《运动心理因素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3个维度:运动员的整体性自信心、特质性自信心和状态性自信心。该量表根据运动心理学家维利于1986年提出的运动自信心理论模型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行编制,经过大量的测试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与回收,整体符合研究需要。
1.2.3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数据通过SPSS 18.0进行统计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女运动员在运动自信心的3个维度上均低于男运动员。本研究将123名运动员的自信心3个维度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在运动自信心的3个维度中均呈现了显著性的差异。正如20世纪60~70年代期间,社会上许多人都认为运动领域是一个讲究身体优势的男性堡垒,从而嘲笑女运动员,贬低她们的运动成绩。尽管这样的偏见现在已经消除,但是青春期女运动员身体上的变化仍然在影响着她们在运动中的表现。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甚至对自己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的焦虑。因而,她们在训练中不能充分地展示自己。身体上的发展带来了心理上的变化,女性运动员自信心与男性运动员相比相差较大。
表 1 不同性别运动员自信心各维度的均数和 t检验 n=123
表2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员的整体自信心和状态自信心呈下降趋势,特质自信无显著变化。通过对运动自信心的3个维度进一步进行差异性检验(t检验)发现,这3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应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因素对自信心有较大影响。一些研究显示,自信心的发展有随年龄增长而减弱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评价影响因素更多,同伴、家人、教师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评价。青春期的男、女性运动员也同样未能形成稳定的自我评价。对运动员来说,教练员和社会评价也更多参与,因而他们的运动自信心更容易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自信心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减弱的结论。
表 2 不同年龄阶段运动员的自信心各维度均数 n=123
表 3 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自信心各维度均数 n=123
表3显示,耐力性项群运动员整体自信心和特质自信心最低,其次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在状态自信心维度,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略高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各维度均数最高。通过对运动自信心的3个维度进一步进行差异性检验(t检验)发现,这3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对于任何一项运动而言,自信心都是至关重要但又容易丧失。正如前职业足球队员Joe Montana所说:“自信是一个非常易碎的东西。”优秀的女性足球运动员Mia Hamm也曾说过:“我认为人们并不理解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它需要不断地去训练。不是说你进屋后打开灯并说一句‘我自信’,那自信就会一直存在到灯泡烧坏为止。”
表 4 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的自信心各维度均数和 t检验 n=123
由表4可以看出,运动自信心的各个维度随着训练的年限均出现波浪式的变化。第2年较第1年呈上升趋势,第3年、第4年呈现下降趋势,第5年又出现上升趋势但仍未能超过第2年。通过进一步进行差异检验(t检验)发现。在训练的第2年组较第1年组相比较在整体自信心和状态自信心维度呈现显著性差异。在训练的第3年组与第1年组相比较在整体自信心和特质自信心维度呈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与吕呈杰等(2010)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自信心研究基本一致。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3~16岁青少年运动员。在起初的第1年和第2年,运动员属于专项基础训练阶段,是他们的自信心形成期。从第3年开始,运动员开始参加比赛,自信心在比赛的影响下会出现波动。在第5年,他们的经验丰富,自信心得到强化,因而出现上升趋势。
运动自信心各维度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在青春期中期与青春期晚期,运动自信心各维度的均值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青春期中期与青春期晚期的运动自信心各维度差异不明显。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及以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在运动自信心各维度没有显著差异。运动训练年限对运动员自信心各维度均有影响,且在训练的第2年整体自信心和状态自信心与第1年相比有显著差异;在训练的第3年整体自信心和特质自信心与第1年相比有显著差异。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做好适应性训练。模拟训练包括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2类。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注重培养运动员在模拟训练中分辨比赛中的可控因素的能力,并关注可控因素,他们的运动自信心将会提高。因为在比赛中,当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提高时,自信心就会下降。(2)想象成功情景。在日常训练中,如果一名运动员的成功率较高,那么他有可能自信地认为在比赛中他也会有这样的成绩。然而,如果他在训练中成功率较低,那么他不可能在真正的比赛中有信心。所以,教练员应当鼓励运动员将成功的情景记录下来。(3)积极的语言暗示。巴甫洛夫曾把词语称为“包罗万象”的刺激物,并以它为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器。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在日常训练中,当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练习之后,教练员可通过语言给予及时的反馈,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在下一次练习时巩固正确的肌肉用力,改正错误的动作环节。积极的语言反馈不仅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动作,而且还能创造一种理想的情绪,也可以改变不好的心情,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