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亮 郭尚 赵照林
摘 要:山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未来几年,全省食用菌产业要想保持平稳增长,就要由注重数量向提高单产、质量转变;由分散小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延长、完善产业链,增加抵御市场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食用菌;产业发展;昔阳县:对策建议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9-0039-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山西省自然条件独特,食用菌种质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山西省食用菌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全省食用菌主产区从晋南、上党地区、晋中地区和太原地区向晋西北地区和吕梁地区扩展,产业布局呈现出“东菇西移”和“南菇北扩”的发展趋势。临汾、吕梁、朔州、大同、阳泉等市都新建并成长起一批新兴的食用菌产区。
据统计,目前有83个县拥有食用菌企业,其中21个县成为主产区,9个县的产值超过亿元,各类从事生产、加工和经销的企业合作社共计300多家,总产值达到了20多亿元,山西省逐步成为食用菌产业大省[1]。
2019年年初,应昔阳县农委及食用菌协会邀请,调研组对该县食用菌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具体分析研究如下,以供参考。
2 案例分析
2.1 昔阳县食用菌发展历程及现状
昔阳县双孢菇种植产业起步于2009年,当时仅有1户种植,共1 600 m2,2010年成立合作社,发展到约7 000 m2,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2011年,县政府提出了“西菜东果中养猪,千家万户种蘑菇”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物流、农产品营销等体系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户与基地、龙头企业产品对接,构建了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推动了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形成集菌种开发、发酵料供应、工厂化生产、科研、培训、加工、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历经5年的蓬勃发展,2015年双孢菇种植覆盖了全县11个乡镇101个村880户,规模达到了150万m2,年产量2.25万t,年产值1.35亿元,人均增收600余元。同年,昔阳县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级双孢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2016年,山西金谷阳光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双孢菇出口泰国的直通渠道,打通了国际销售市场,双孢菇种植业已经成为昔阳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
2016年7月,昔陽县遭受罕见洪灾,10万m2双孢菇棚夷为平地,县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救灾减灾,但因部分菇农损失惨重,缺乏再启动资金,失去种植信心,当年双孢菇种植面积减少至96万m2。同时,因菇棚使用时间长,导致自然坍塌,杂菌蔓延,产量严重下滑。
2017年,双孢菇种植规模缩减至70万m2,县领导和相关业务部门为了遏制菌业市场和价格不良竞争,处罚了伪劣菌种销售商,为菇农挽回70余万元经济损失。
2018年,全县双孢菇种植面积锐减,县政府成立了菌业办,加大了对菇农菌种和菌棚维修的补贴力度,共拨付补助资金186万元,但菌业种植仍面临较大困难。
2019年1月,县政府召集相关人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制定菌业振兴措施,启动实施昔阳县菌业振兴计划。
2019年2月,成立了昔阳县菌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优扶政策,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各乡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等因素,在保证双孢菇原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推动平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产业多元化发展,使全县龙头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迅速实现了菌业种植的快速增长。当前,在政府利好政策的引导下,昔阳县菌业种植突破了原先双孢菇一菇独大的单一种植模式,呈现出多菌种、多元化种植的良好态势[3]。
2.2 产业发展特色
2.2.1 种类多元发展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各乡镇因地制宜,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更趋理性,品种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种植品种呈现出多样化。目前,昔阳全县食用菌种类包括10类12个品种,呈现以双孢菇为主,香菇、平菇(黑、白平)、秀珍菇、草菇、黄金针、黑(白)木耳、羊肚菌、栗蘑、巴西菇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2.2.2 产业链条延伸
食用菌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产业链条也日趋完善。菇房建材、基料发酵、菌种生产供应、煮菇初加工、切片烘干、罐头加工、冰厂、篮子厂配套生产,集产前—产中—产后为一体的产业链基本已经形成。随着产业扩张和链条延伸,服务体系日趋合理和完善,从建棚服务、基料拉运,全程生产技术指导,上下料专业队、采菇专业队,每个环节都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服务组织。
2.2.3 服务日趋完善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适时介入,在关键环节上主动服务不缺位,有力扶持不包揽。政府每年制定一个重点,对关键环节大力扶持,建设公益棚、培育示范园区、扶持菌种生产、引进加工企业、培养大学生村官,每年投入食用菌产业扶持资金不少于1 000万元。连续两年召开食用菌产业推进会,重奖产业发展功臣及企业。同时出台了《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意见》《食用菌菌种管理试行办法》《技术人员管理试行办法》和《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实施意见》,从各个环节为菇农解决后顾之忧[4-5]。
食用菌协会内跑外联,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农资、技术、信息服务。农业、科技部门依托职业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等项目,聘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和外省食用菌生产企业技术人员,分乡镇、分片区对菇农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农委35名食用菌技术指导员对种植食用菌的90个村实行包村技术服务全覆盖。四通公司从山东、福建外聘16名技术员,常年分片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金融部门(信用社、邮政储蓄)积极为菇农提供贷款支持。扶贫、水利、电力等部门为规模园区建设提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日趋完善的服务更加激发了农民发展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
2.2.4 实现质量、效益双高
昔阳县对食用菌产业提出了“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产业发展重点,通过在“单产提高、菌种培育、园区建设、加工增值、市场开拓、品牌打造”6个环节的突破,实现了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双提高。
(1)质量安全方面。严格推行食用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县农委把《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印刷成册,下发给种植户。同时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在生产季节,执法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从源头上遏制菇农滥用农药、添加剂的行为。2015年10月,昔阳县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2)效益方面。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除自身产生的经济效益外,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2.3 存在问题
2.3.1 规划布局不科学
由于双孢菇的前期发展是农民的自发行为,发展初期缺乏统一规划,加上土地流转限制,随意建棚现象严重。
2014年,昔阳县政府以昔政办发[2014]7号文件下发《关于昔阳县推进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进行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把棚建在了水源保护地的上方,有的建在集中排水地帶[3]。2016年特大暴雨造成的水淹棚毁就是深刻的教训。
2.3.2 经营模式多样但效益较差
目前,昔阳县主要由农户、合作社、企业种植食用菌。实践证明,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极弱,稍有闪失就会血本无归。
现有65个食用菌合作社,但多数合作社徒有其名,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自主经营由于用工成本高,劳动者缺乏主人翁意识,效益也很不理想。调研中发现,以农户为生产主体,每户管理500~800 m2的食用菌棚;以合作社或企业为经营主体,统一为农户提供产前生产资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产品销售,实行统分结合,可以有效保障农户种植效益最大化。
2.3.3 技术人员短缺,管理粗放
种植食用菌,技术是关键,如果管理技术不精不细,就会降低产量。昔阳县食用菌经过几年发展,双孢菇多年重茬种植,虫源、菌源增多,病虫危害加重,管理困难。同时,多数菇农还处于一知半解、没有熟练掌握种植技术的阶段。
目前,有的地方不聘请技术员,有的地方虽然聘请技术员,但菇农对种植比较随意,擅自提前种植时间,随意改变基料配比,基料发酵过生或者过熟,覆土质量不达标,这些都会造成毁灭性的损失。另外,本地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短缺,外聘的技术员也只是种菇熟练工或经验员,在菇农遇到种植管理难题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2.3.4 销售平台缺乏,销售渠道不畅
虽然国内外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加大,但周边地区食用菌种植规模的迅猛扩张,对昔阳县食用菌市场销售造成了极大冲击。
目前,全县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经济人联系外地客商定点收购。经济人短缺、经济人队伍良莠不齐,有的和收购商勾结刻意压价,产品价格的主动权掌握在少数收购商手中,没有建起源头的网络销售,缺乏一个由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运作的功能完善的产品交易平台。
2.3.5 存在质量安全隐患,需多方联合加强监管
产地环境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管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都与食用菌质量安全息息相关。目前,昔阳县食用菌生产中,在建棚选址上,有的建在矿区,矿区空气和水受到污染,不符合质量安全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有的技术人员受利益驱使向菇农推销禁用、限用农药和生长激素;有的菇农缺乏农药使用知识,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和用药次数,不遵守用药安全间隔期,甚至为了增产选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部分水煮菇加工点使用不合格添加剂,添加剂用量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联合,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和执法检查力度。
3 对策和建议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搞好产业发展布局
要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资源承受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农民适度有序发展。
(1)鼓励园区化发展,新建园区要由农生、环保、工商水利、土地等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把关,建成选址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园区。
(2)在稳定双孢菇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乡镇、气候、资源条件种植适宜品种,形成各自特色,逐步实现不同菌类错位发展,种植模式多样化、周年化,食用菌产品既有鲜菇等初级产品,也有加工系列产品的产业格局。
3.2 模式创新、示范带动,推动产业组团发展
针对农户、合作社、企业各自为阵,合作化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机制存在弊端,生产效益低的现状,要积极创新经营模式,探索高效的经营机制。
同时,要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园区、合作社带动的原则,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食用菌产业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共同经营的发展模式。加大龙头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在信息、技术、管理、农资供应、销售、价格等方面互相支持,让菇农没有后顾之忧,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院校合作、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最能挖掘内在潜力,并对未来发展起支撑和驱动作用的是科技。针对现阶段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成立专家指导组,重点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同时适时指导和培训业务单位和基地技术骨干,尽快培养一支懂理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本土专业技术队伍。
(2)借助各种科技培训项目,加大对从事食用菌生产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菇农和营销队伍。生产企业要外聘技术人员,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要种好传统品种、引进试种新品种,引进创新食用菌生产智能设施设备,提高种植效益。还要进一步加大对食用菌深加工产业的研发,通过加大科技创新,领先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3.4 政策引导、整合资金,助推产业规模发展
政策引导是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目前经济下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不利因素,要繼续强化政府的扶持引导,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在品牌创建、科研投入、质量监管、园区建设等关键环节予以扶持。
同时,农业、水利、扶贫、科技等相关部门要整合项目资金,向食用菌产业倾斜,引导和组织民间金融资金注入、支持产业发展。
3.5 拓宽渠道、壮大队伍,确保产业市场畅通
把培育市场、活跃流通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拓宽销售渠道、壮大营销队伍,进一步完善营销网络体系建设。
(1)利用“互联网+”、农村淘宝和本地品牌效应,多渠道加强宣传,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食用菌,同时要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在各地布网设点,大力发展物流派送,线上线下连锁经营。
(2)充分发挥政府、民间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人、营销大户的作用,不断扩大市场,增加竞争优势。
(3)抓住国家扶持产地市场建设的机遇,整合企业、基地、农户的各种优势,构建集团化、抱团式营销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管理,建设功能完善的食用菌交易平台。
3.6 强化服务、全程监管,确保产业基地安全
为了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部门一定要各司其职、全程监管,确保产地环境安全、生产过程安全,生产出的产品符合“三无残留”(无农药残留、无兽药残留、无化学残留)标准。
各地农委、食用菌协会要通过请、聘、训、练等方式,坚持常年开展各类食用菌培训和现场指导,指导农资购买、农业投入品选用,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县乡技术人员要分片包点进行日常生产监管。
同时要加大产品认证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建立并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要采用“一票通”销售方法,实行产地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将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环节进行备案。工商和公安部门积极配合,农业执法部门主动执法,坚决打击违法行。
4 结束语
山西省食用菌产业要想保持平稳增长,就要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提高单产和质量转变;由分散小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变。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加大对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延长、完善产业链,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一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