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超
摘 要:日语中诸多语法表达都受到视点理论的制约,其中被动句式一直是日语学习者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在被动句式的学习过程中,表达性误用经常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视点理论理解不充分和运用不准确。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被动句式可能会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本文从日语视点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被动句式与视点的关联以及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常见误用。
关键词:被动句式; 视点理论; 关联 ;误用
日本人的一种语言习惯就是不爱以局外者身份来叙述自己以外的其他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就事论事、不掺杂说话人主观意向、枯燥乏味的句子不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以及语言心理,因此,日本人尽量避开这种表达方式。现从“视点制约”及“视点一贯性”的原则出发,分析被动句式中的视点问题。
一、视点的概念和原则
(一)视点的概念
从语言学角度看,视点指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或对客观现象的的描述,简而言之指说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和立场。对于同一种语言,不同的视点和看法通过表述时,会产生出不同的表达方式。日语是视点敏感语言,而日语中的被动句式尤为明显,体现了说话者的立场和倾向。
(二)视点的原则
日语视点理论学界,主要以森田良性和久野暲这两位学者观点为代表,其他学者也有所阐述,具体总结如下:
1.森田良性观点:日语离不开“自己”,离开 “自己”就不能把握世界,所以说日语是以“我”为中心的语言。说话者通常都是以“我”为视点进行事件的描述。一般从说话者的视点出发来看事物,日语的视点以说话人为中心而不断发生变化。
2.久野暲观点:提出了“共感度、说话当事人视角和视点的一贯性”三原则,具体如下:(1)共感度是将自己同化为所处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事情的发展;(2)说话当事人视角是指说话人必须始终以自己的视角为中心,不能舍弃自己的视角而以别人的视角为中心。日语是“自己中心型” 语言,除了一些特殊文体,总是将视点置于说话者本人,以“自己为中心”来对事件进行描述;(3)视点一贯性是指从统一视点出发,对事情进行描述,也就是说单独一个句子只能采用一个视点。
通过诸多学者(包括森田良性、久野暲在内的学界学者)的阐述,视点原则总体上也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视点制约原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把由“共感度”“说话当事人视角”决定表达方式的规则叫做视点制约。视点制约强调说话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视点进行表述。同时,在选择视点时,应遵循 “自己(说话者本人)>自己的亲属、朋友>第三者>非生命体”的规律。(2)视点一贯性原则。从类型学角度来看,日语是视点一惯性很强的语言。在同一事件描述中,要求用统一的视点来完成描述,否则会造成听话者思路上的混乱。
二、视点与被动句式的关联
日语中,视点一旦确定,就必须固定不变,在一个句子甚至是一篇文章中,为保持视点一贯性,就必然使用被动句式。在不同类型的被动句式中,视点的应用规律也不一样。被动句式通常应用于以下四种场合:
(一)句中不必出现动作主体或动作主体不明时
a中国でゴミの分類を叫ぶ。
b中国でゴミの分類が叫ばれる。
a句是某个人的个别主张;b句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一般化阐述。日本人更倾向于b句表达方式,也是基于其对视点的理解。b句体现了久野暲提出的“共感度”原則。日本人在理解周围事物时,通常将自己同化为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种不出现动作主体的无情物的被动表达中,日本人通常将自己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来描述事件。同时,这种无情物的被动也可以表示新事物的兴起或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态。举例说明:
記念コインが売り出された。
ロケットが打ち上げられた。
2020年、東京でオリンピックが開かれる。
(二)为使主从句主语一致
a父が姉を叱って、姉は泣いた。
b父に叱られて、姉は泣いた。
从语法角度看,a和b都对,但日本人更倾向于b表达方式。由于受视点“一贯性”原则的制约,正确的表达应使用b,将句子中视点统一为“妹妹”。
(三)与影响的施加者相比,说话人与影响的承受者关系更近
a一人の女の運転手が妹をぶつかった。
b妹は一人の女の運転手にぶつかられた。
a与b是一组对应的主、被动句。从语法角度看,a与b均正确。从视点制约角度看,从较亲近人的立场去看待事情会比较自然,符合日语表达习惯。在这一事项中,影响的承受者是“我妹妹”,跟说话人关系相对更亲近,比影响的施加者“女司机”与说话者的关系更近。因此,选择“妹妹”作视点的被动句更符合日本人的表达习惯。
(四)表达受害的心情
a弟は私の車を壊した。
b私は弟に車を壊された。
从语法角度看,a句与b句均正确,但日本人更倾向于b句。受视点制约原则的限制,视点的选择应遵循 “自己(作者本人)>自己的亲属、朋友>第三者>非生命体”的规律。因此,应选取“我”为视点进行描述。
三、从视点原则分析被动句式中出现的表达性误用
(一)下面三组例句,中文翻译是正确的,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按照汉语习惯直接翻译成日语,变成错句。对于此种错句,解释成日语被动句需要统一主语。
例1:昨天在商店买东西时,一位记者采访了我。
a昨日デパートで買い物している時、一人の記者が私をインタビューしました。(×)
b昨日デパートで買い物している時、私は一人の記者にインタビューされました。(○)
例2:我特意通知她,她却说知道了。
aわざわざ彼女に知らせたのに、彼女は知っていると言った。(×)
bわざわざ彼女に知らせたのに、彼女は知っていると言われた。(○)
例3:根本老师叫小李,小李去了办公室。
a根本先生は李さんを呼んで、李さんは事務室に行っています。(×)
b根本先生に呼ばれて、李さんは事務室に行っています。(○)
以上三组正误对比例句,虽然描述的是同一件事,但日语却采用了被动句而非主动句。根据久野暲观点,认为被动句是特意将行为主体从主语位置拖离而以行为对象为主语,被动句中作者的视点接近主语所指对象。例1和例2没有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句a与句b视点不一致,造成错句。例3很明显作为客观说话者在阐述时倾向于小李,视点始终统一为小李。
(二)例4不符合视点选择的阶段性原则,在视点选择顺序上“我”(作者本人)远优先于“杯子”(非生命体)。在描述时应以说话人为视点,此时“我”需作为视点,出现在主语位置。因此,按照日语表达习惯,例4应使用主动句b。
例4:杯子被我打碎了。
aカップが私に割られました。(×)
b私がカップを割りました。(○)
(三)例5中,非特定人物作为动作主体时,日语中把主语视点放在非生命体的受动者“NHK”上,而在汉语中则倾向于把主语视点放在动作的出发者“中国人”身上,由于视点错位而造成表达性误用。
例5:很多中国人收看NHK。
aたくさんの中国人がNHKを見る。(×)
b NHKがたくさんの中國人に見られている。(○)
根据渡边亚子(1996年)的调查,学习者在被动句的实际运用中出现以上误用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学习者因受母语(汉语)影响,把汉语被动句的直接翻译成日语被动句;第二,学习者对于视点与日语被动句式在表达形式上的关联缺乏了解。
四、结论
综上所述,首先,只有对日语被动表达的本质特征有准确地把握,才能正确地运用;其次,充分掌握并理解视点理论原则,才能在被动句式学习过程中少犯错甚至不犯错;再次,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学习、了解日本人的语言习惯及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日语语言中的视点问题;最后,学习者还要摒弃掉母语思维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郭力.浅析日语教学中的“视点”关联句式[J].青年与社会(下),2013(10):241-242.
[2] 王熙闻.浅析日语被动表达误用中的视点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