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龚 琴
对于老家在新蒲新区虾子镇兰生村的龚宣强来说,回家,曾经是一条漫长的路。
从虾子镇街上到兰生村的这条路,龚宣强走了54年。1955年,龚宣强出生于新蒲新区虾子镇(以前的遵义县虾子镇)兰生村。1958年,龚宣强3岁时,由公社带头,群众集资、出工,修建了兰生村到虾子镇上的马路,没有石头、没有水泥,路面狭窄而弯曲,其实就是一条泥巴路。与其说它是马路,不如说它是“牛路”。因为在这条路上从来没有车子在上面开过,只有村里的牛日日从上面踩过。
龚宣强读小学时,学校离家大约要走1小时,路还是那条路,没有多大的变化。每天用脚丈量,步行往返,那条路也成了龚宣强行影不离的伙伴。风来时,尘土飞扬,睁不开眼睛;雨至时,泥泞不湛,常常“摸爬滚打”才能到学校。
在10岁之前,龚宣强的天地就是家附近的山坡和河流。有时站在山顶,看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小道,龚宣强就想走到路的尽头去看看,在路的另一边有些什么。龚宣强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可是父母却总是告诉他:“娃子,路不好走,等你大点儿才能带你去镇上转转。”
龚宣强10岁时,父亲兑现了诺言,第一次带他“出远门”。那是一个夏日的清晨,天将亮未亮的时候。龚宣强背上辣椒,穿上草鞋跟着父亲出了门。刚开始龚宣强还挺兴奋的,路是自己走惯了的,哪儿有个弯、哪儿有个拐自己都很清楚。走了快一个小时,到菜籽坡(音)山脚,当父亲告诉龚宣强为了节省时间,要翻过菜籽坡时,龚宣强就有点儿走不动了。菜籽坡大约有1000米高,山高林密,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山上野兽吃人的故事。心里的恐惧加上崎岖的山道让龚宣强爬山不易,一不小心就摔了一跤,路边的树长满了刺,好几根扎进了肉里。1小时后,龚宣强第一次翻过了菜籽坡。早已没有了刚出发时的兴奋,只想快点儿走完这一段路程,早早到镇上。记不清又走了多久,从天将未亮到艳阳高照,终于到了镇上。在镇上,龚宣强第一次见到了汽车,对这只能在画里见到的“庞然大物”好奇不已。走对即使走惯了山路的龚宣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回到家时发现脚后跟被草绳勒出了一道不浅的血痕,脚底也被磨出了好几个泡。把脚泡在热水里,钻心的疼。泡脚时,龚宣强还在想着在镇上看见的汽车,几时自己才能坐一回汽车呢?
路在脚下,却无法向远方延伸。
1974年,龚宣强参军了。第一次穿上了军装,也第一次坐上了汽车。胸戴红花,身穿军装的龚宣强和战友们一起迎接自己的参军生涯。在阵阵锣鼓声中,汽车缓缓地向远方驶去。坐了汽车又坐火车,每一样都是那么新奇的体验,龚宣强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村庄渐行渐远。
回家不易,当兵的6年里,龚宣强没有回过一次家。1980年,龚宣强快退伍了,有一天接到家里的来信,信是大哥写来的,告诉他村里通车了。这一年,村里逐步拓宽了道路,皮卡车等小货车可以行驶, 他可以搭车回家了。
1981年,龚宣强退伍了,也结了婚,妻子是遵义红花岗的。龚宣强决定和妻子一起留在城里打拼。妻子没有到过老家,结婚没多久,龚宣强和妻子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由于出发得比较晚,到虾子时天已经快黑了。龚宣强问了好几个司机能不能到兰生,一听去那儿,司机们都连连摇头。
“不是已经通车了吗?”龚宣强问。
“是通车了,但我们这车去不了呀,那路太窄,而且还破,到处是凼凼(小水坑),难走得很。”司机们的回答总是如此。
在被好几个司机拒绝后,龚宣强抱歉地看着妻子:“看来只能走回去了。”妻子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从暮色四合走到灯火阑珊,妻子好几次问多久能到家,得到的回答都是“快到了,快到了。”妻子有点儿沮丧,她除了硬着头皮陪他一起高一脚矮一脚的走山路,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长时间的行走让妻子疲惫不堪,形容也不美好,也让妻子在以后的岁月中不大乐意陪丈夫回家。
时光的翅膀总是扇得很快,忽然而已,时间的针已经指到了2015年。路还是那条路,又不是那条路。
2012年,由政府先后出资近千万对虾子镇到兰升村的道路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升级后的道路宽5米,全长14.5公里,路面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现在从虾子开车到兰生村只需不到半小时。
路通万事兴,曾经安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越来越多外出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在家乡大展抱负。
对于未来,龚宣强有了更多的打算,再过几年,他也要回到故乡。在那儿,有他最深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