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原因较多,而血管闭塞是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患者出现血管闭塞后,局部脑组织易出现缺氧、缺血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导致局部或者大面积出现组织坏死,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较大,因此,在患者患病后,应立即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措施,尽早让患者血管再通,以促进梗死区域血液灌注的恢复,而如何快速开通闭塞血管,也是治疗的重点与难点[1-2]。随着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疾病研究的深入,血管溶栓技术的发展获得了可观效果[3]。本次研究中,为了深入探究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经研究人员评估,选取2016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接收的且符合研究要求的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66例,在电脑上使用随机分组系统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各有33例;对照组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7例,年龄区间在56~73岁,平均年龄为(60.24±4.11)岁,病程在1~4 h,平均病程为(2.33±0.31)h;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有20例,女性有13例,年龄区间在55~76岁,平均年龄为(60.32±4.13)岁,病程在1~4 h,平均病程为(2.31±0.41)h;本研究是否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会的批准且取得批件后,开展研究。研究人员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给予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计算患者需要使用rt-PA(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110052;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50 mg/瓶)总量,首先静脉推入总量10%,剩下90%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注入,在患者输注完成后,使用100 mL生理盐水冲管,在完成溶栓后,让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一次,每次300 mg。给予研究组机械取栓治疗,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使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患者的右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随后静脉滴注3 000 U肝素,使用动脉造影确定血栓位置后,使用微导丝小球囊采取机械碎栓以及取栓,随后对患者的造影效果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检查。
1.3.1 ESS评分 使用ESS(欧洲卒中量表)[4]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显著改善。
1.3.2 生活质量评分 研究人员使用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5]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情感、生理、心理等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观察指标按照数据类型,两组独立样本可分为使用χ2检验的例数(率%)以及使用t检验的(s),使用的软件为SPSS 20.0,评估所得P 值,若<0.05,则意味着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1天、7天、30天,研究组E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显示P<0.05,表明本次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治疗后5天,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对比均无差异(P >0.05);治疗后10天以及治疗后30天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显示P<0.05(见表2)。
随着溶栓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整体治疗效果得到保证[6]。机械取栓可通过血管造影观察患者的闭塞血管,对其血管部位、程度、代偿以及再通等情况均可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且该治疗方法对血管再通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该治疗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颅内出血[7-9];而机械取栓则优先的避免了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可显著的缩短患者的血管开通时间,可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若是机械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则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0-12]。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组33例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33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SS评分无差异;治疗后1天、7天、30天,研究组E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0天以及治疗后30天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显示P<0.05,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了,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较为显著,与文古丽米热·艾山[13]、周璇等[14]研究结果对比,均证实了机械取栓临床效果。
表1 两组患者ESS 评分数据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ESS 评分数据对比(分
表2 两组患生活质量评分数据对比(
表2 两组患生活质量评分数据对比(
综上所述,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机械取栓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