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乐 杨 琳 张 鹏 周文浩 程国强
血友病是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疾病,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致残性关节畸形,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和减轻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血友病诊断率仅约10%,儿童血友病平均诊断年龄在2岁左右[1],而在发达国家50%以上的儿童血友病在新生儿期即诊断[2],提示我国儿童血友病,特别是新生儿期血友病仍有较高的误诊和漏诊率。本文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血友病A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新生儿血友病的认识,加强早期诊断及治疗。
1.1 血友病诊断标准及分型
1.1.1 诊断标准[3]①临床表现:有或无家族史,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及其他部位出血,轻型仅有出血倾向。②疑为出血性疾病的患儿需做筛查实验,包括: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或纤维蛋白原(FIB)正常,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延长,部分轻型患儿APTT在正常范围内;确诊实验需进一步检测凝血因子活性,因子Ⅷ、Ⅸ促酶活性(FⅧ:C,FⅨ:C)减少或缺乏,排除血管性血友病或获得性血友病。③基因诊断:检测到FⅧ基因或FⅪ基因突变是确诊血友病的直接依据。符合临床表现和确诊实验者可诊断血友病,当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
1.1.2 分型[3]根据凝血因子活性,分为重型(<1%)、中间型(~5%)和轻型(~40%)。
1.2 病例纳入标准 在我院HIS系统中行病案检索,纳入2016年2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新生儿科住院,以“血友病”为出院诊断的病历。
1.3 临床资料截取 从HIS系统中回顾性截取以下临床资料用于本文分析:①一般情况: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Apgar评分、家族史;②临床特征:发病日龄、首发症状、出血表现、并发症;③实验室检查:APTT、PT、TT、FIB、FIB、PLT、Hb,凝血因子活性,基因检测;④治疗相关信息。
1.4 随访 2019年6月9~10日对纳入病例行电话随访。
2.1 一般情况 表1显示,共纳入新生儿血友病11例,均为男性;平均胎龄(36.5±3.4)周,其中早产5例(45.5%);平均出生体重(2 486±648)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6例(54.5%);自然分娩3例(27.3%),剖宫产8例(72.7%);3例有明确血友病家族史(例3、4、8的患儿舅舅为血友病),例7哥哥15 d时不明原因死亡。11例患儿出生后Apgar评分均>7分。
2.2 临床特征 11例患儿临床特征详见表1。中位确诊日龄9 d,其中10例在新生儿期确诊。例3和例4,例10和例11为双胎。例11虽入院常规查APTT延长,但因患儿无出血表现,未考虑血友病,33日龄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肠多发狭窄”行手术,术后患儿皮肤出现瘀斑,复查APTT仍延长,结合46日龄时例10基因结果回报阳性,48日龄例11送检凝血因子Ⅷ活性0.6%,诊断血友病(重型);考虑以上因素,例11虽不在新生儿期诊断血友病,但仍纳入本文分析。2例无出血表现;2例仅表现为皮肤穿刺部位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3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例,下消化道出血1例;皮下血肿3例;硬膜下出血2例,均因黄染不退完善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出血2例,其中例2为皮肤穿刺部位出血不止行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出血。
2.3 实验室检查 11例患儿APTT均明显延长、PT轻度延长,3例TT轻度延长。FIB降低5例。Hb水平降低6例,PLT上升2例。11例均为血友病A,表现为FⅧ活性降低,其中中间型9例,轻型和重型各1例(一对双胎兄弟)。例11检测凝血因子时为肠狭窄术后并发感染、出血,凝血因子消耗,可能对活性测定有影响。
2.4 基因检测 表1所示,5例行基因检测,均为FⅧ基因异常。4例为基因突变,其中2例(例7和8)患儿母亲行基因检测证实为FⅧ基因携带者,2例(例10和11)为未报道FⅧ点突变;例9为FⅧ基因缺失。
2.5 治疗 入院后有出血表现患儿均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每次15~20 mL·kg-1)纠正凝血功能,复测APTT缩短9.2~99.4 s,平均(55.8±22.4)s。3例重度贫血患儿予以输注洗涤红细胞;2例因双胎早产气促予Biphasic辅助通气、咖啡因刺激呼吸中枢;3例消化道出血者予禁食、营养支持治疗,其中例11于10日龄出现便血,33日龄考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狭窄”行剖腹探查术,予抗感染、输注白蛋白及IVIG支持。2例颅内出血者予头部制动,其中例6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并发脑积水,予降颅压、抗感染、禁食和营养支持治疗,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血友病A诊断明确后,均静脉输注Ⅷ因子(每次25~30 IU,每12 h输注1次);监测患儿循环、呼吸及凝血功能等。7例好转出院,4例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2.6 随访 电话随访时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3岁3个月,例1~6随访时年龄>3岁,例8~11随访时年龄<1岁。例7家属自动出院后失访。6例表现为磕碰后皮下血肿或搔抓后皮肤瘀点瘀斑,其中例5于2岁时出现踝关节自发出血表现。4例无出血表现患儿及1例(例9)皮肤瘀斑者,出院后未输注Ⅷ因子。3例患儿定期输注Ⅷ因子(例5每周1次,例6每2周1次,例8每月1次),其中例6因并发脑出血和脑积水,有精神发育迟缓表现,现不能行走。例1不定期(磕碰、外伤后)输注Ⅷ因子。
血友病是X连锁隐性遗传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包括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血友病A更多见(85%),多为男性发病,女性携带。理论上大部分血友病患儿应有家族史,但临床上由于家族中缺少男性或隔代遗传及基因突变,国内仅24.9%血友病患儿有家族史[1]。本研究仅3例有明确家族史,1例可疑家族史。
出血为血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儿童多因肌肉、关节、皮下出血或外伤、手术后持续出血不止考虑该病,而新生儿期常因有创操作后如静脉穿刺、足跟采血等发生瘀斑、止血困难,也有消化道出血、头皮血肿[4]、颅内出血[5]、自发性脾破裂[6]、假动脉瘤[7]等的报道。本研究2例患儿以采血部位出血不止为首发症状,其他首发症状包括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黄疸无明显原因加重,而3例患儿早期仅发现凝血功能异常,随后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表现。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2对双胎病初临床表现相同:例3与例4因机械辅助通气颜面部有瘀斑,例10及例11最初无出血表现,但例4与例11随后均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说明血友病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及多样性,在对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疾病诊断时需注意。另外,部分血友病患儿可无出血表现,仅出生时凝血功能提示异常,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及维生素K治疗有效,由于发病早、症状轻容易被误诊为新生儿出血症,随着患儿年龄增长逐渐出现颅内出血、关节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再次就诊才得以明确诊断[8]。本研究中例7出生时查凝血功能异常,但无特殊表现,考虑新生儿出血症,至22日龄因偶发轮状病毒腹泻,感染后精神反应差,复查凝血功能异常而确诊,而例10随访至今无出血表现,对此类新生儿应注意误诊及漏诊。因此,新生儿不论有无家族史,出生后多次检验提示APTT明显延长,无论有无明显出血,均需警惕血友病,进一步筛查。
实验室检验的异常包括原发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以APTT延长为主,反复大量出血时因凝血因子消耗可存在TT延长,此时需与新生儿出血症相鉴别;也可有因出血导致Hb减少及胆红素水平升高。本研究11例新生儿初次检查APTT均延长,其中9例中间型患儿APTT明显延长,约为正常值3倍。对多数凝血功能异常的患儿,常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本研究中给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后APTT平均缩短(55.8±22.4)s,因此对于已输注血浆的非首诊患儿及轻型血友病患儿,APTT延长可不明显,仔细询问病史后仍应考虑到血友病可能,必要时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明确诊断。新生儿FⅧ水平已达成人水平,当FⅧ浓度下降时即可考虑血友病A,出血的程度与FⅧ水平相关。本文11例患儿FⅧ活性均明显降低,1例轻型患儿无出血表现,9例中间型临床表现明显较之加重,而1例重型随访无自发出血表现,例11检测凝血因子时为肠狭窄术后并发感染、出血,消耗了凝血因子,考虑可能受该因素影响。
基因检测也可明确诊断,血友病A因凝血因子FⅧ基因位于染色体Xq28缺陷而致病。FⅧ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和重排/倒位,点突变也是中型血友病A最常见的基因突变[9]。本文中5例行基因检测,以点突变为主(80.0%),2例患儿父母经验证明确患儿母亲为FⅧ基因携带者,例10和例11为c.682C>A突变,在http://www.factorix.org/及http://www.hgmd.cf.ao.uk/ac/index.php未发现有相同的突变,为新发现的FⅧ基因突变,但未行父母验证。基因诊断对预防本病也有重要意义,如果女性为血友病携带者,应在孕前遗传咨询,妊娠期进行产前诊断,对具有血友病风险的胎儿做出产前预警,最大程度地降低孕妇和胎儿的出血风险[10]。
血友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重组FⅧ制剂是治疗血友病A的首选,可用于治疗及预防。重型患者可以通过常规预防性因子输注以预防或抑制出血,其他患者应在早期出现出血迹象时输注FⅧ因子。此外止血芳酸等止血药物也作为出血时的治疗手段。血友病作为单基因遗传病,是基因治疗的最佳靶疾病之一。血友病基因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外已有血友病B基因治疗Ⅰ/Ⅱ期临床实验成功的报道:在10名受试婴儿中,6名随访4年多凝血因子仍在正常水平的5%左右表达[11]。基因治疗或将成为治愈血友病的最终手段。血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关节积血,若不及时治疗,反复的关节内出血会发展成滑膜炎,从而导致关节损伤和随之而来的肌肉萎缩,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国内大样本量研究显示儿童血友病确诊年龄在2岁左右,平均初次出血表现出现于生后9个月[1]。而本文中血友病确诊平均日龄13 d,大部分初次出血即可及时诊断,随访患儿预后也优于以往研究,仅1例患儿有自发性关节出血1次,因此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新生儿期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随访,对于患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