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静
(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1)
提 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地方志工作,就史志工作先后作过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史志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编纂要求,指出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书要坚持质量第一,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准确务实,是新时代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根本遵循。地方志工作者要深刻领会、认真思考,不断转化为内生动力,在工作中贯彻落实、有所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爱读历史和地方志,他重视修志,喜欢读志,善于用志。习近平对史志工作有过多次重要讲话,其中最完备、系统的一次是1989年8月12 日,他在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时出席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的讲话高屋建瓴、立意深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准确务实,深刻阐述了地方志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以及编纂地方志的方法和具体要求。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是当前和今后做好地方志工作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志“知之深,爱之切”。读地方志书是习近平同志的爱好和习惯。习近平从政的历程中常调动工作,每次面对新的工作地区,他要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阅读该地的志书。1985 年6 月,他到厦门市任副市长伊始,借阅了道光版《厦门志》和《厦门地方史讲稿》。他不仅通过书本学习,而且还善于谦虚求教,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他常常深夜拜访文化名人贾大山;在厦门时,他与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洪卜仁长谈,探讨厦门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厦门与华侨关系、与台湾关系、对外关系。从中获取许多感性的第一认识,通过对历史的点滴积累,加深对地方历史的了解,获取治理地方的智慧,更好融入工作中去。在他主持制定《厦门市1985~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充分运用;在宁德工作时,通过读志,结合闽东地情提炼出“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这是他爱好阅读地方志的体现。只有对历史的透彻理解,才有了对未来的正确估计,对任职所在地的历史和现实的准确把握,给了他治理地方的智慧,奠定了他准确看待地方发展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观。
习近平同志喜欢读志用志,同时重视修志。“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调阅了《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告诫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认清台风活动以及影响浙江的规律,科学决策,不断提高防台风抗台风和处置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①
他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视察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看到村民毛兆丰自发编修的《白沙村志》时,“鼓励毛兆丰把《白沙村志》继续写下去”②。他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期间,专门吩咐秘书致电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要求报送《上海通志》以备查阅。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志的高度重视,既体现了他深邃的历史思维观和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也印证了地方志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资政作用的功能。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的《修志简讯》2008年第17 期,刊登了1989年8 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这篇讲话对于今天做好第二轮新方志编修工作,推动地方志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当时,习近平同志是主动提出出席会议。他在会上讲了近50 分钟,不少内容是脱稿有感而发的。《讲话》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学养深厚,通篇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熟悉地方志,对志书情有独钟,关心、重视地方志事业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其意义,说通俗一点,就是使我们做一个明白人,‘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对于我们,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讲话》还指出“志书既是记事,记事的目的是资治”。“志书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现实工作服务的有利辅助手段。我们是搞领导工作的,‘以古为鉴’可达到‘知己境地’,做出科学的决策。比如搞好农业生产,我们就要了解气候变化规律,像久旱之后必有大涝,这就是历史的总结。通过志书,可以了解到风、雨、雹的基本规律。”同时强调:“修志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没有历史何以有爱国?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美德教育,都要从历史中去吸取养分,搞文化虚无主义是不行……我们读史就可以受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
2014 年2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2014 年12月20 日,他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向学校赠送了两套书,其中一套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2015 年7 月30 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上指出,要整合全国学术机构和研究队伍,协调各地党史、军史、档案、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力量,扶持民间研究,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国际等领域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推出高水准的权威专著和通俗读物。2015 年11月7日,他与马英九先生会面时指出,“两岸史学界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与荣誉”。
志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修志工作,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推动地方志事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思想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志工作特别熟悉,对编纂中存在的困难细致入微地总结说:“难就难在古今资料浩如烟海,进志书的资料是否真实可靠要订正;难就难在资料残缺、散失收集起来很艰难;难就难在横排门类不能缺项、不能割裂与孤立、不能失去整体性;难就难在志书要合体例又要有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完全搞散文体、公文体不行,但是由于迁就体例把它局限到没有科学性、思想性、时代感也不行。”③资料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资料主要依靠各部门、各单位提供,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收集资料涉及的时间较长、机构撤并、人员调动、档案不全等原因,很可能造成志书内容上不必要的缺漏。
修志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浩大。需要上下同步,左右协作,《安徽省志·交通志》编修时有上千人参与。地方志工作确实不容易。除了最常见的领导重视不够外,也受编纂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敬业程度的影响。地方志人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刻苦学习、顽强工作、真正进入角色,从时代的巨大变化中收集资料,记录历史。地方志工作尽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地方志工作者虽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待遇,但无论任何时候,精神力量都是支撑地方志事业最为重要的支柱,是地方志事业的灵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方志人的使命和担当就是“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④,今天,史志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见证人,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弘扬者。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事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省、市、县、乡镇村志书编纂都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大胆创新。
这是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时引用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中的一句,2014年10月8日,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再次引用。此处转引旨在说明地方志工作必须要用制度高标准、严要求。科学、严密、完备的制度对于规范工作行为、促进工作实效、强化工作执行,保证各项任务圆满落实和完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志工作制度建设要在全面梳理和总结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建立责任制度、行政督查通报制度、地情资料收集及管理制度、修志编鉴业务指导制度、主编责任制度、志稿评议制度、志书出版审查验收制度、地方志工作成果报送备案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资料报送、志稿评审、质量评价、审查验收、批准出版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标点符号用法》《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等法规,志书编纂人员必须记清记准记牢,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杜绝“硬伤”。
要用法治手段解决地方志工作面临的困难。“现在存在一些不良的倾向,有的领导强调工作忙把修志当作一个软任务,摆不上议事日程;有的是中心工作或临时任务一来就把修志人员抽走,修志工作停停打打。”⑤2006 年5月18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室厅颁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志的原则。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编纂地方志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法定职责”,约束性非常强,不是想做或不想做的工作,而是必须完成好的法定工作职责。要以《条例》和《纲要》为依据,让当地党委、政府担负起法定职责,争取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争取人大、法制办和督察室的支持和配合,定期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或行政督察,解决地方志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督促如期完成“两全”目标任务。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著《之江新语·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汉荀悦《申鉴·俗嫌》中的一句。此处转引以说明地方志要高度重视质量。地方志质量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基所在、活力所在、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发展了,科学分工越来越细,我们一定要在规模、质量上超过前人。”作为地方志工作者,首先要确保地方志政治质量。一定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更加自觉地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政治意识、质量意识,确保地方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正确方向。在志书编纂中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遵循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论断,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能犯简单的政治错误,更不能犯幼稚病。各单位、各部门所有参与者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以对社会、对事业、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使命感,以科学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把质量意识贯穿于编纂过程始终。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直截了当地指出地方志弊端,要引以为戒:“方志中十之八九,皆由地方官奉行故事,开局众修,位置冗员,钞撮陈案,殊不足以语于著作之林。”今天,我们编纂志书,要把提高质量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精品意识贯穿编纂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严格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严格遵守程序规定。
坚持质量第一,就是进度要服从质量,要严把政治关、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地方志人要发扬严谨细致的作风,用披沙拣金、大海捞针的恒心和韧劲做好分析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记载和反映各地的历史。
地方志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地方志质量把控,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核心,地方志人在不被常人关注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栉风沐雨、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当前,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担当、讲奉献的地方志业务骨干迫在眉睫。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扬和调动地方志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选好精通业务、熟悉地情、有责任心、具有丰富修志经验的主笔,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和理论功底,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修志人员。地方志人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练就过硬本领,成为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修志工作,对史志工作的多次重要论述,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遵循。地方志人要反复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地方志的眷眷情怀,提升士气,增强信心,深刻认识到做好地方志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确保在2020 年完成地方志“两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