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羽
(江苏省凤凰传媒集团,江苏南京210037)
提 要: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为了接管民国首都南京,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等机构依托情报工作,编印了《南京调查资料》,立体地反映南京城市的整体概貌,保证了中共接管工作的顺利开展。70年后整理出版的《南京调查资料校注》,呈现了当年原来资料的原始面貌,还原当时的历史认知,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历史细节,饱满真实,原汁原味,揭示出当时南京城市的隐秘,对于革命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 周年,由南京党史办组织实施的《南京调查资料校注》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上下册,共计近150 万字。该书的出版颇具基础性与现实性,它不仅仅是资料性的往事回望,对于一座城市的管理与治理,其借鉴价值也不容低估。
在70 年前之初,淮海战役刚刚结束不久,硝烟尚未散尽,新中国的建立者们就未雨绸缪,放眼未来,当时的中共中央社会部指示中共华东局社会部开展调查工作,以配合解放、接管江南城市。就是在这样的百废待举纷纷扰扰中,在南京地下市委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由华东局社会部和二野金陵支队分别编撰形成了一套调查资料,这就是《南京调查资料》与《南京概况》。这两套资料都是依托情报工作形成的非常特殊的中共党史文献,虽然略有瑕疵,但却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其中,诞生于南京解放前夕的《南京调查资料》,堪称中国共产党对南京情报工作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文献资料。《南京调查资料校注》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的南京,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重地的方方面面。它既有对军政机构的详细罗列,也有对当时在南京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深入掌握,不管是南京电厂,还是有关医院,凡此种种,都了如指掌,纤毫无遗。南京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高校林立,媒体机构多多,各种研究院所、社会团体更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此书居然把几乎所有的文教机构都能一网打尽,尽在囊中,实在是令人佩服。所有这些工作的完成,在没有网络普及,也没有专业团队的前提下,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如此近乎150万字的调查资料,堪称奇迹。开展城市调查,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接管大中城市开展的重要情报工作。当时的南京作为民国首都,除了驻有庞大的国民党政权机构外,还驻有大量外交人员和外国侨民,其接管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据参与《南京调查资料》编辑的老同志们回忆,他们当时日夜加班,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1949年4 月16 日,全套22 册资料编印完成后被送交金陵支队,由其配发各接管部门使用,最终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接管工作仅用了一个月就顺利完成,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实在是功不可没。当年,指挥解放大军解放南京的三野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将军曾高度评价《南京调查资料》和《南京概况》等城市调查资料,他指出这些资料“使我军准确掌握了国民政府各院、部机构,军、警、宪等军事机构和反动政党组织,以及重要工商、文化、社会公用事业和外侨方面的情况,保证了接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国上将的评价,看似平淡朴实,实则分量很重,令人感怀。
《南京调查资料校注》除了搜罗完备,立足于尽量完全立体地反映一座城市的整体概貌外,还有其他可圈可点之处。
政权更迭,沧桑巨变。如何迅速有效地稳定局势,减少阵痛,进入状态,掌控局面,实现社会的整体平稳有序过渡,《南京调查资料校注》的公开出版发行,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折射出当年的那一批开国者们的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务实工作作风。共产党以前熟悉武装斗争,习惯于战场较量,刺刀见红,血雨腥风,但现在要实现战略转移,从农村旷野来到城市街巷,从山川河流置身高楼大厦,如何迅速适应这一天翻地覆的转变?怎样转换角色?城市的复杂性多元性哪是乡村割据山沟游击所能比拟。在70年前,在那样戎马空璁战事忙碌之中,在那样千头万绪百废待举之下,这些先辈有此眼光,有此布置,有此落实,有此安排,有此白纸黑字的文本呈现,为解放者提供参考,为新中国的建设者提供决策依据,真是功莫大焉。这样的举措,也昭示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使时至今日,一座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如果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车伊始,不明就里,就主观臆断,发号施令,大刀阔斧,以权力的蛮横与霸道,任意胡为,不管不顾,遭殃的岂止是一座城市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岂止是一座城市的市容市貌外在形象?它也是一座城市文脉的毁损,受影响的也是党的形象与威信。
《南京调查资料校注》还有一可贵之处,它是在原来资料的基础之上的基本原始呈现,只是要言不烦地加以校注,不做过多价值性的画蛇添足,这样还原当时的历史认知,当时的不无时代局限性的一些用语,对一些机构的评价,对一些人物的断语,都是很有意思的立此存照,尊重当时的认知水平。《南京调查资料校注》中,凡提到当时的国民政府机构与人物,基本上都冠之以“伪”与“匪”,也反映出当时彼此在激烈冲突之下的真实历史情境与语境。书中涉及大量的人物,既有军政要员,也有普通职员,尤其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大学教授社会贤达的政治倾向,此书中都作出了基于当时的一种价值判断。现在看来,这些判断也许不无商榷之处,但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当时,大概也只能如此。如书中提到当时的中央政治大学校长顾毓琇,其中有“侮辱人民革命战争,以奴仆姿态乞援美帝”之语;书中提到地理学上影响巨大的胡焕庸线的提出者胡焕庸时,有“以数学方法倡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十年内必爆发”的预言,荒诞不经,似为笑柄;介绍吴贻芳,“年五十余,老处女,美康乃尔大学昆虫博士”,虽近乎不敬,有点杂文随笔的奚落之意,也是当时的一种一家之言而已。书中也说到梁希教授的追求进步,潘菽是潘梓年同志的弟弟,宜兴潘家,革命者、教授名流多多,而潘汉年则名气更大,潘汉年在秘密战线呼风唤雨,功勋卓著,但他后来的命运遭际也同样令人嘘唏感叹。书中还提到时任首都警察厅厅长黄珍吾,语言也颇生动有趣,近乎小说白描手法:“黄身躯高大,面上有一个如银元大之白斑,头发花白,眼大鼻高而红,牙齿黄色,能说流利的普通话,无广东腔。善辞令,文字流利。富组织能力,善于和青年人接谈。”书中对于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陆法曾,则有这样的传神描述,“陆平时穿着以西装为主,平时不戴眼镜,惟在阅读文字时则戴眼镜”,至于陆的秘书朱企云,书中则描述道:“有涵养,生活朴素,住淮海路三益里”。这些文字,看得出来,应该出自当年民国时期老报人之手,要言不烦,用词考究,寥寥数语,形神兼备。作为政治对手的国民党,如此详尽情况,如此细枝末节,都被中共掌握得如此深入细致,它焉得不败?焉能不败?焉会不败?
《南京调查资料校注》一书中还有大量的历史细节,饱满真实,原汁原味,揭示出这座城市的隐秘,对于革命史、民国史、南京地方史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书中提到龙云这位曾经的云南王曾住中央路,提到梅思平的弟弟梅仲协是中央政治大学的教授,也是律师,梅思平当年就住石婆婆巷,而众多周知的是,梅思平成为汉奸之后,他的女儿登报声明,与其断绝父女关系,也是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书中还提到白崇禧、夏威、李品仙都曾住兰园,这不是新桂系的彼此抱团嘛。新桂系在当时的南京势力很大,除了李宗仁外,白崇禧作为新桂系的灵魂人物之一,在南京也是痕迹多多,不容回避。李品仙这个曾经担任过安徽省主席的新桂系的干将,声誉不佳,还有盗墓的传闻,也正是这个新桂系,在71年前国民党的所谓总统选举中,与蒋介石、孙科展开较量,最终把李宗仁推上了副总统的“宝座”,为李宗仁在70 年前之初代理“总统”埋下伏笔。书中还提到黄伯韬住豆菜桥27 号,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彻底葬送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一点所谓有生力量。书中提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曾在大光路大阳沟20号,大阳沟如今真是寻常巷陌了,当年出入此地的,居然还有不少醉心艺术的人的背影呢。如此等等,这些丰富而饱满的细节,折射出南京这座城市曾经的风华绝代,多彩多姿,都如吉光片羽,极有价值,颇为令人回味。
朱实陨风,繁英素秋。《南京调查资料校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考虑在前,力求全面,原汁原味,细节丰富,殊为难得。即使时至今日,作为一部充满时代痕迹的功利性很强的工具书,它对于了解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走进一座城市的浮华苍凉,品味一座城市的五彩斑斓,仍旧不失其独特的价值,实在是一本集资料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研究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有价值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