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沟港镇的历史变迁与灌河半岛新区开发

2019-12-19 02:09韩翠林
江苏地方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盐场盐业

◎韩翠林

(中共灌南县委党史办,江苏灌南222500)

提 要:灌河被誉为“苏北的黄浦江”,是苏北最大的天然潮汐河流,盐河和淮河入海的主通道,也是连云港港的重要疏港航道,经济腹地覆盖灌河流域8000平方公里的4市10县,灌河入海口的堆沟港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具备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之一。民国初年,在张謇发展苏北淮南盐场农业近代化和组织移民从事“废灶复垦”运动的影响下,堆沟成为“济南盐场”公署所在地,淮北海盐的集散中心。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后,堆沟港镇所在的“灌河半岛新区”成为灌南县沿海开发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灌河开发,开启海河经济新时代。

在 北 纬33°5 9'~34°27'、东 经119°07'~119°48'之间的黄海之滨,有一个西宽东窄、状如一把金钥匙的县级地理版图,与这个版图相对应的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灌南县;在这把钥匙的顶部,也就是灌河和新沂河的入海交汇处,有一个近海水深、常年不冻的天然良港——堆沟港,现为堆沟港镇。

堆沟港镇位于灌南县城东北部。东临黄海、南依灌河、北枕新沂河、西接县城副中心田楼镇,三面环水、一面朝陆,是苏北堆沟港、陈家港、燕尾港三港“金三角”的中心区。据考证,距今2000 年前,这里还是茫茫大海。自1128 年黄河南徙夺淮后的数百年间,黄河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在这里不断淤积,加上海面波动式下降和灌河潮汐海流的搬动,使其地势逐步增高,但每当雨季来临时,到处还是一片汪洋。直到1855 年黄河北徙后这里才真正成陆。由于长年累月受海水浸渍,大量盐分被土体吸收,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滩,除了一片连着一片的芦苇和丛生于沼泽之中的盐蒿、米草等,农作物无法生长,可谓荒凉偏僻、人烟罕见。只有水中游弋的鱼虾和空中飞翔的鸟儿,给这里带来温馨和灵动感。

19 世纪中叶,内地人潘开吉、潘开元、韩通之、张宝风、曹学仁、魏享学、张享贵、吴二浦等人为躲避频繁的战乱和天灾,先后来此落脚为生。这八家人中,吴二浦夫妇仅生有两女,没有子嗣。因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观念严重,吴家就被戏称为半户人家,这就是流行于当地“七家半”的传说。追溯历史,“七家半”就是这里最早的住户了。他们选择高地筑庐搭舍,以鱼虾蟹及蒿草籽为食,开始了艰难的垦荒生涯。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盐滩上有了可以生长庄稼的块块熟地,田埂上长出了油油的花草,庐舍上冒出了袅袅炊烟,家里头也经常飞出朗朗的笑声……沉睡数百年的海滩被唤醒了,而且变得越发生机盎然。于是更多的内地人陆续迁徙而来,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这里的住户已增至几十家,海边的村落就这样逐渐形成。

为了防止海水侵蚀已开垦的土地,人们筑起一道道拦海小堆、开挖了一条条排水沟渠,这些纵横交错的“堆”和“沟”,成了约定俗成的地名。 “堆沟港镇”作为政区建置,始于1960 年3 月成立的堆沟人民公社,1983 年堆沟人民公社改为堆沟镇,1987 年2 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堆沟港镇,镇名由此诞生。2000 年6 月九队乡划归堆沟港镇,镇域面积首次扩大。2013 年3 月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调整灌南县部分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灌南县撤销堆沟港镇、五队乡,将原堆沟港镇和五队乡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堆沟港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堆沟港镇行政区域面积155.48 平方公里,辖27 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人口8.6 万人。现在的堆沟港镇是国家沿海发展重点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省卫生乡镇,苏北重点中心镇,连云港市综合实力十强镇等,她犹如一颗靓丽的明珠,镶嵌在苏北的黄海之滨。

历史上,堆沟与燕尾、陈港三地平分秋色。堆沟港紧靠灌河入海口,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为当地发展海盐业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境内盐业开发早已有之,但规模不大。民国初年,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大力兴办海盐业,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关于发展苏北淮南盐场农业近代化和组织移民从事“废灶复垦”运动的影响下,许多人积极参与进来,有的甚至举家迁徙,不惜投入万贯巨资,购买沿海大量荒滩碱地,雇用盐工开凿卤池、铺设盐滩,开办盐场,其中最先由官方直接主办、后由官方倡导商人接办的济南盐场(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 年,因为接济淮南地区盐业销售,取名“济南场”,场治初设于海州板浦镇,是江苏省淮北盐区灌河两岸的灌东盐场和灌西盐场共同使用的历史称谓)为最大,作为政府管理机构的济南盐场公署就设在堆沟。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济南盐场先后建成大德、大阜、大有晋、大源、裕通、庆日新、公济7 大盐业公司,设在堆沟的就有大德、大阜、大有晋3 大公司,其盐区包括现徐圩新区及灌西盐场和陈家港北部到大蟒牛一带的大部分地方,其中大德有盐圩20 条、铺滩168 份,占地数千公顷,创七大公司初期建设规模之最。

盐业的积聚发展,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要求。早在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经济就已比较繁荣。南至淮楚、北达齐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横贯其间的有牛墩河、东门河、六里河、义泽河、项冲河(龙沟河)、武障河6 条较大的东西走向河流,其中灌南境内的武障河、项冲河、义泽河西受南、北六塘河及柴米河之水东流汇进灌河入海,南北交通运输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当时漕粮的转运和食盐的运销,成为亟待解决的大事。武则天垂拱四年(688),从泗州涟水县向北开凿了一条通达海州的官河(又名漕河),经涟水入海州境,在大伊山以东向北至磨行口(今灌云县大柴市)向西北沿海岸至新坝,在新坝与涟河交汇后,向北经海州西门接临洪河入海。官河的开凿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推动了海州地区盐业的发展。到了北宋时期,淮北盐业已具一定规模,宋天禧元年(1017),海州有板浦、惠泽、洛要3 个盐场,每年要运销食盐47.7 万余石,这些食盐大部分由盐商以木帆船由官河运出,所以官河已经成为北宋时期淮北盐运的一条重要航道。由于海潮长期冲刷,航道淤积严重,经常不能行舟,致使盐运阻滞。为保证盐运畅通,元、明时期虽有疏浚,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加开浚,用以转运淮北盐内销,因名“盐河”或“运盐河”。清嘉庆九年(1804),盐河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浚,保证了盐河的通航能力和排涝能量。从1918年疏浚上接淮阴杨庄、下通海州板浦的盐河起,堆沟便成了淮北海盐的集散中心。7 大公司所生产的海盐全部用驳船运抵堆沟港,然后由各地商船运往山东、安徽及江南等地区,大小运盐船只在灌河、盐河中往来穿梭,每天不下百只,每年运销海盐有数千万担之多;船民们以船为家,每当夜幕降临时,船上灯火如天上星星一样,与岸上人家的灯火交相辉映,许多盐船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流动的“水上”村庄。盐务鼎盛之际,沪、浙、闽、苏、鲁、皖等10多个省市客商纷至沓来,驻足经商;英、美、日、俄等诸国商船此去彼来、络绎不绝,就连频繁停泊于大连、青岛、烟台的泰生、瑞祥、华生号货轮也都经常出入于此装卸货物……盐务的开办,为堆沟人民提供了就业场所,也兴盛了堆沟商业。到1938 年,堆沟的商业已颇具规模,人口最多时达数万人,且各种肤色外国人都有。为方便生活,商家和各个公司院内及住宅区全都安上了自来水,盐场还自办发电,职工大多用上了电,盐场机关装有电话,进行办公或对外联络等。

为加强沿海盐务的税务督察,国民政府于板铺镇设淮北盐务管理局,同时在堆沟设立济南盐场公署税务稽核所,收取7 大公司的盐税。1934 年,淮北盐管部门拨出专款,用轮船从江南运来青砖红瓦,建成两幢过道式大平房,由稽核所使用。堆沟港的繁荣可见一斑。

为装运海盐,堆沟港先后建成两座码头。一座是钢铁平船式码头,建于盐务初兴之际,后因货轮来往频繁,码头屡经碰撞后渐渐失去效用,从盐坨到码头铺有轨道,装运工人用轨车将盐运到码头船上,省工又省时;另一座是1935 年济南盐场公署修建的5000 吨位的混凝土码头。据当时测定,堆沟码头水深可停泊5000~10000 吨位轮船。水路的繁忙,也催生了公路运输的发展。各盐务公司的载货汽车基本能畅通无阻地开到上海。堆沟至板铺、燕尾港每天都有客车通行,公路由沙石铺就,两淮盐务还组织护路队进行管护,这些简易公路因开挖新沂河而废弃。盐务管理局曾计划在堆沟建火车站,以便接通陇海铁路,可惜时局和财力诸因素影响未能付诸实施,使堆沟港错失了一次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堆沟港是苏北沿海最大的海河转运港口,取名于清末,昌盛于民国,历史上素有海防及通商要埠之称,被军阀官僚和侵略者视为宝地。1939 年农历一月十日凌晨,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联队乘数十艘汽艇,在飞机的掩护下,先后于堆沟、陈家港等地登陆,溯灌河而上,当天就侵占了响水口和新安镇,进而控制了灌河流域。就在日军占据堆沟前夕,国民党驻军和沿海盐商见势不妙,丢下了苦心经营几十年的盐业望风而逃。日军和汉奸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堆沟的盐业生产,他们收买了灌河口一带国民党杂牌军及当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充当盐警,控制和把持海盐的生产和运销。是年农历七月十六日,沿海发生海啸,肆虐的海水毁掉了许多房屋、农田和盐滩,使堆沟盐业雪上加霜、倍受重创。1945年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恢复了对堆沟的统治,并在堆沟设立了“海燕”乡政府,加强对堆沟港的管控。从1946 年春到1948 年8 月,堆沟经历了首次解放、再次解放和彻底解放三个阶段,特别是前两次,我军从敌人手中夺得大量海盐,并通过成立的堆沟运销公司南运,供应根据地军民,这让堆沟人民深感欣慰。

1949~1950 年,国家为根治淮河流域的水患,在苏北开挖了一条人工排洪河道——新沂河,从堆沟穿镇而过,和燕尾港、陈家港相比,堆沟港显然冷落多了,直到20 世纪70 年代 ,“远看茅草汪,近看一里荒。春天一片冒白碱,秋天一片水汪汪”仍是当时堆沟港镇面貌的真实写照。堆沟人民“靠海还得吃海”,在经营两个渔业捕捞公司的同时,办起了堆沟盐场,但年产只有2000 多吨。到了20 世纪末,堆沟盐场基本停产并实现转型发展。因盐而盛的堆沟港走下神坛,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滨海渔村。特别是经历了2000 年的行政区划,使得1987 年版沿袭的堆沟港镇最终成为历史。

而伴随着灌河开发的铿锵节拍和沿海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位于灌河入海处的堆沟港镇再一次进入人们视野。

关于灌河的开发,因盐业运输和雨季泄洪需要,早在嘉庆年间(1795~1820),清政府就加以勘察利用。从宣统三年(1911)水利学家胡雨人提出在灌河口建设大商埠,到1990 年国务院批准灌河港和港口发电厂列入通榆运河总体工程的80 年间,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灌河开发利用得到中央、省和灌河流域市县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由于自然、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灌河开发的步伐十分缓慢。

灌河是灌南、响水两县的母亲河。灌河作为苏北最大的天然潮汐河流,是盐河和淮河入海主通道,也是连云港港的重要疏港航道,水深9~11 米、最深达15 米,河宽350~900 米、最宽达1200 米,具有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和腹地广阔等独特优势和集疏运条件,被誉为“苏北的黄浦江”,长年可通行3000 吨以上船舶,稍加疏浚可通行万吨海轮,千吨级船舶可经过灌河达通榆河、盐河、京杭大运河、淮河和长江,可与国内港口城市及临海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经济腹地覆盖灌河流域8000 平方公里的4 市10 县,是江苏省为数不多的具备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之一。

2005 年1 月,灌南成功举办首届“灌河发展论坛”,把灌河下游南临灌河、北依新沂河的260 平方公里区域(辖长茂镇、田楼乡、五队乡和堆沟港镇4个乡镇)规划为“灌河半岛经济圈”,并按“6 +2”发展模块进行产业空间布局。自2009 年6 月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来,灌南县委、县政府为顺应沿海开发战略,将“灌河半岛经济圈”改为“灌河半岛新区”,同时将灌河半岛区域作为全县沿海开发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灌河开发,全力开启海河经济新时代。根据连云港市“一体两翼”的总体构想、《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灌河岸线成为江苏沿海开发“三级一带多节点”中重要节点的发展要求,按照“大交通支撑大物流、大港口牵引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城区、大农业实现大统筹、大生态保证大发展”的发展战略,围绕“黑色冶金、蓝色造船、绿色化工和金色物流”的产业定位,专门聘请江苏省社科院、河海大学和上海第九规划设计院等单位,高标准完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半岛新区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长茂、堆沟两个新城区建设规划,重点打造特种船舶产业园区、临港大产业园区、化工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循环经济实验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六大产业园区和长茂新区、堆沟港新城两个滨海新城,这些规划的启动和实施,既为新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堆沟港镇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盐场盐业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浙江海宁市(古盐官县)的盐业史料及相关遗存
戈壁“雪山”
赵启三:从创造“金丝猴”到进军盐业新蓝海,七旬“剑客”为实业鼓与呼
盐场场长的“土地经”
改革
发改委批复31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
漫谈我国的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