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秋风起,凉意生,佳果香,食材丰。我们小时候,每年立秋后,母亲就开启“煨汤季”。
那时父亲在外面鼓捣小生意,收入比一般人家稍宽裕些。母亲的生活理念是,其他方面可以省,但吃的一定要舍得投入:三个孩子正值给身体打底子时;奶奶病殃殃的,而且牙口不好,需要尽量“喝”些可口且有营养的汤羹,以增强疾病的抵抗力;而父亲常年奔波在外,吃饭经常冷的热的瞎凑合,每次回家,得专门弄几个大菜,让他咪点小酒,享受回家的温馨。一家人的身体搞好了,就是节省了看病的钱,减少烦恼。而从养生的角度看,秋冬季最适合进补,积蓄体能。母亲不吝精力煨各种汤羹,这是她为人母亲、儿媳和妻子的担当所在。
秉持这种理念并实践之,我们全家老小由此都有了好口福。在小院进门处的一边,经年日久地摆着一溜儿大小不一的煤炉。刚刚飘动起凉爽的秋风时,母亲就忙活起来。她把那些陈年老汤罐里里外外地刷洗干净,叫来卖煤人卸下满满一板车蜂窝煤,在小院棚子里码放得整整齐齐。早已知事的姐姐催促我们两小弟分担这些体力活。万事俱备后,母亲捶捶酸疼的腰间,欣慰地笑了,这也预示着我家的“煨汤季”正式拉开了帷幕。
从那天起,母亲比往常起得更早,她每天赶往菜场和农贸市场,把昨晚心里计划好的煨汤主食材排队买到手。那时市场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国营菜场仍是供应肉食的主渠道。农贸市场摆摊卖肉和卖鸡蛋等遮遮掩掩,且价格略高。如果有心,偶尔也能在背街里巷“碰”到挑着活鸡和野味的游动商贩。每次能买到价钱合适、品种对路的煨汤主食材,母亲很有成就感,像是为全家人捡到大宝贝。在这其中母亲花费的心思和体力我们长大成家后才体会到。
从整个秋季到入冬再延续到来年春节前,我家小院内外飘荡着各种汤羹的香气,驱使着我们放学后少在外面疯玩尽早回家;也像是有心灵感应和听到远方的呼唤似的,母亲按日子刚炖好满满一罐子排骨藕汤,父亲就寻着浓香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他又挣够了我们下一年的学费、家用和奶奶预期要住院的费用。一家老小人手一碗,堆着肉实的排骨和炖烂的带丝藕块。我们吸着香气,大快朵颐,味蕾上得到尽情地享受。外面冷风劲刮,寒气弥漫,屋内温暖如春。听着父母和奶奶的絮叨和叮嘱,我们身体和心里感觉暖和多了,精气神顿时倍增。
母亲的汤羹只是平常百姓煨的那些品种,不外乎白萝卜炖肥肠、香菇炖野鸡、牛尾清汤、羊肉胡萝卜汤、百合莲子米滋养汤羹等等。虽然没有高档食材,但是每次我们迫不及待地揭开罐盖,都会给人一阵惊喜。母亲的厨技不算很好,但从采购、清洗、分切、备足作料、下罐到掌握火候,整个环节她是用了心,倾注了体恤老小、关爱父亲的一片真情。
“母爱牌”的汤羹显得特别香甜、厚重,滋味悠长,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感念至今。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童年时代母亲所开启秋天煨汤季的温馨场景仍历历在目,浓郁的汤香在心间久久地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