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梅娟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慢性牙周炎是常见的牙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和美观功能,对患者生活造成巨大影响[1]。慢性牙周炎患病后,患者也常会合并咬合创伤,咬合创伤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针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通常是采取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治疗,然而单纯的治疗却难以取得显著疗效[2-3]。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的疗效,推广在常规行SRP 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咬合调整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了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采取SRP 后行咬合调整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选取74 例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时间:2018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纳入标准:①牙周袋深度≤6 mm;②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经牙周SRP 治疗后检查存在咬合创伤的患者;③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吸烟等不良嗜好,妇女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④患者均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依从性好。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男性46 例,女性28 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2 岁,平均(41.2±2.3)岁。
对所有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教会患者正确刷牙及口腔卫生维护的方法,并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术后评估患者牙周状况及咬合创伤情况,对炎症控制良好仍存在咬合创伤的牙齿实施咬合调整。方法如下:对患者口颌部进行全面检查,排除肌肉、颞下颌关节可能影响咬合调整效果的因素。实施咬合调整前嘱咐患者放松身心,取坐位进行治疗,双目保持平视,使用棉球擦干牙齿的咬合面,将咬合纸置于口内上牙、下牙间,对患者进行正中合、侧方合及前伸合干扰及早接触点的检查后,给予患者调合,将引起合干扰的因素排除。
对患者随访1 个月,调合治疗前后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数进行观察,包括全口牙周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及附着丧失(AL)。此外统计1 个月内患者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采取SPSS 20.0 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PD、BI 均低于治疗前,AL 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指数指标变化比较()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指数指标变化比较()
随访1 个月,结果显示74 例患者中有2 例复发,其中1例轻度咬合创伤,经过简单的调整后得到纠正,1 例中度咬合创伤,在此实施咬合调整后也得到纠正。术后2 例患者出现牙周疼痛情况,但是程度较轻,患者可耐受。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疾病,此类患者在患病后,牙槽骨会出现吸收破坏情况,同时骨组织也出现改建,这使得多数患者常合并咬合创伤[4]。WHO 定义咬合创伤主要为上下颌牙闭合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牙齿上的咬合压力所致牙周组织损伤,而针对咬合创伤导致牙周炎的理论基础尚存在争议,争议源自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咬合创伤为牙周炎病因的理论共识;第二,咬合创伤的诊断标准不一;第三,牙周系统治疗中关于咬合治疗的长期疗效报道少。针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的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SRP 初步控制炎症后实施咬合调整,以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5]。
咬合调整在实际治疗中的使用,治疗机理主要是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牙槽骨出现病理性的改建、吸收和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由于咬合力的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牙周支持组织受损,不能承受正常或过大的咬合力,导致牙周组织进一步损伤即出现继发性的咬合创伤,咬合创伤会加速局部牙槽骨的吸收,影响咬合系统的稳定及牙周病的预后。所以,在牙周炎的治疗中,除了要去除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菌斑生物膜外,还要及时进行咬合调整治疗。在SRP 后,对牙齿合面尖、窝等咬合接触部位做适当的调整,这样能够改善牙齿的基本形态,减少牙齿咬合过程的干扰因素,使牙齿在咀嚼的时候保持均匀的受力。针对合并咬合创伤的慢性牙周炎患者,SRP 后实施咬合调整也能有效纠正咬合创伤,减少对牙周组织的干扰,这样可以促进牙周疾病的改善,保证患者良好口腔功能,提升口腔美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次研究中,观察了SRP 后,对存在咬合创伤的患牙行咬合调整对牙周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牙周指标变化情况上,PD、BI 均低于治疗前,AL 高于治疗前,部分患者治疗后再次出现咬合创伤及牙周疼痛,但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改善,疼痛可耐受,该结果提示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后予以咬合调整对牙周治疗效果提高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确诊为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的患者,临床中在实施SRP 控制炎症后,对存在合干扰的牙齿实施咬合调整,可以改善患者的牙周指数,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及口腔功能的恢复。因该临床实验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长期的追踪观察来确定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