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调整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牙周治疗效果的影响

2019-12-18 07:00:22侯梅娟
智慧健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牙周指数牙周组织牙槽骨

侯梅娟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口腔科,云南 曲靖 655000)

0 引言

慢性牙周炎是常见的牙周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和美观功能,对患者生活造成巨大影响[1]。慢性牙周炎患病后,患者也常会合并咬合创伤,咬合创伤会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针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通常是采取全口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术治疗,然而单纯的治疗却难以取得显著疗效[2-3]。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的疗效,推广在常规行SRP 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咬合调整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显著效果。本研究中,观察了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采取SRP 后行咬合调整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4 例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时间:2018 年1 月至2019 年2 月。纳入标准:①牙周袋深度≤6 mm;②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检查确诊,经牙周SRP 治疗后检查存在咬合创伤的患者;③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无吸烟等不良嗜好,妇女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④患者均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依从性好。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男性46 例,女性28 例;年龄最小25 岁,最大62 岁,平均(41.2±2.3)岁。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教会患者正确刷牙及口腔卫生维护的方法,并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术。术后评估患者牙周状况及咬合创伤情况,对炎症控制良好仍存在咬合创伤的牙齿实施咬合调整。方法如下:对患者口颌部进行全面检查,排除肌肉、颞下颌关节可能影响咬合调整效果的因素。实施咬合调整前嘱咐患者放松身心,取坐位进行治疗,双目保持平视,使用棉球擦干牙齿的咬合面,将咬合纸置于口内上牙、下牙间,对患者进行正中合、侧方合及前伸合干扰及早接触点的检查后,给予患者调合,将引起合干扰的因素排除。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随访1 个月,调合治疗前后对患者牙周临床指数进行观察,包括全口牙周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及附着丧失(AL)。此外统计1 个月内患者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患者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 20.0 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指数变化

治疗后患者PD、BI 均低于治疗前,AL 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指数指标变化比较()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牙周指数指标变化比较()

2.2 随访结果

随访1 个月,结果显示74 例患者中有2 例复发,其中1例轻度咬合创伤,经过简单的调整后得到纠正,1 例中度咬合创伤,在此实施咬合调整后也得到纠正。术后2 例患者出现牙周疼痛情况,但是程度较轻,患者可耐受。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牙周疾病,此类患者在患病后,牙槽骨会出现吸收破坏情况,同时骨组织也出现改建,这使得多数患者常合并咬合创伤[4]。WHO 定义咬合创伤主要为上下颌牙闭合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牙齿上的咬合压力所致牙周组织损伤,而针对咬合创伤导致牙周炎的理论基础尚存在争议,争议源自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咬合创伤为牙周炎病因的理论共识;第二,咬合创伤的诊断标准不一;第三,牙周系统治疗中关于咬合治疗的长期疗效报道少。针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的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SRP 初步控制炎症后实施咬合调整,以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5]。

咬合调整在实际治疗中的使用,治疗机理主要是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牙槽骨出现病理性的改建、吸收和破坏,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由于咬合力的大小、方向发生变化,牙周支持组织受损,不能承受正常或过大的咬合力,导致牙周组织进一步损伤即出现继发性的咬合创伤,咬合创伤会加速局部牙槽骨的吸收,影响咬合系统的稳定及牙周病的预后。所以,在牙周炎的治疗中,除了要去除牙周病的始动因子菌斑生物膜外,还要及时进行咬合调整治疗。在SRP 后,对牙齿合面尖、窝等咬合接触部位做适当的调整,这样能够改善牙齿的基本形态,减少牙齿咬合过程的干扰因素,使牙齿在咀嚼的时候保持均匀的受力。针对合并咬合创伤的慢性牙周炎患者,SRP 后实施咬合调整也能有效纠正咬合创伤,减少对牙周组织的干扰,这样可以促进牙周疾病的改善,保证患者良好口腔功能,提升口腔美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次研究中,观察了SRP 后,对存在咬合创伤的患牙行咬合调整对牙周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治疗后牙周指标变化情况上,PD、BI 均低于治疗前,AL 高于治疗前,部分患者治疗后再次出现咬合创伤及牙周疼痛,但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改善,疼痛可耐受,该结果提示对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者,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疗后予以咬合调整对牙周治疗效果提高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确诊为慢性牙周炎伴咬合创伤的患者,临床中在实施SRP 控制炎症后,对存在合干扰的牙齿实施咬合调整,可以改善患者的牙周指数,促进牙周组织的修复及口腔功能的恢复。因该临床实验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长期的追踪观察来确定远期疗效。

猜你喜欢
牙周指数牙周组织牙槽骨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牙周组织再生术与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磨牙根柱对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动态载荷与静态载荷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的比较
正畸患儿应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对牙周影响及疼痛程度差异研究
正畸患儿应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对牙周影响及疼痛程度比较
舌侧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状况影响的临床研究
牙周组织再生术联合正畸治疗牙周炎的临床效果
高金合金和镍铬合金冠桥修复体对牙周组织远期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