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启示

2019-12-18 15:12刘岩
魅力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古籍文献

刘岩

(唐山市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一、《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

(一)经费资源

公共图书馆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发展壮大所需的文献资源的扩充、人员的招聘、设施设备的更新、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等,都依赖于经费投入。一些基层图书馆,馆舍面积小,图书更新慢,阅览设施陈旧,人员紧缺。没有自助借还设备,借书还书靠手工扫码,没有外包业务,采购的新书靠自己采编加工,没有广播系统,到了闭馆时间由人工清场。图书馆员忙于扫码借还、贴签盖章、搬书倒架。这些真实的写照,源于政府拨款的不足额、不及时、不稳定,影响了服务的正常开展。本法规定,“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第四条),以法律形式保证了经费来源,可有效缓解基层图书馆因经费紧缺影响正常的运行、服务的状况。

(二)馆藏文献资源

充足的文献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本法规定,“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采购、接受交存或者捐赠等合法方式收集文献信息”(第二十五条)。普通文献如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儿童类图书、绘本、报纸、期刊等,是保证满足普通读者日常借阅需求的物质基础。公共图书馆应在充足的经费投入下,致力于文献资源采购,如制定专门的文献采选方针,参考文献流通量规定各类普通文献的采选比例,指派相应借阅区的馆员现场采书,开拓读采对接、读者采书等新颖的采选模式等,以充分满足读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借阅需求。

对于各类组织机构和读者交存、捐赠的文献,应认真审核,及时反馈、妥善保存,对符合入藏要求的文献履行入藏手续,及时加工、流通。

(三)人力资源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经费的使用、文献的利用归根结底是通过图书馆人来实现的。本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从数量依据、专业性两方面指出了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要求,明确了工作人员的身份性质、职业方向。

随着新时期图书馆各项创新服务项目和读者活动的开展,其所需工作人员已不限于图书馆专业,而是文学、英语、计算机、教育、管理、广告、绘画、播音主持等专业都能涉及。一支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综合素质的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

二、《公共图书馆法》对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启示

(一)创新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

《公共图书馆法》将体制机制的变革纳入了法制轨道,使其有法可依。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推动公共图书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吸收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第四十七条规定,“公共图书馆考核应当吸收社会公众参与。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公共图书馆给予补贴或者奖励等的依据”。

多元共治,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创新管理体制的突破性进展,加上允许社会参加公共图书馆考核,考核结果关系补贴奖励,比简单的“政务公开,听取读者意见,建立投诉渠道”,为社会公众了解、监督图书馆职能有效行使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渠道。

(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服务效能

本法不仅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还强化了国家在技术上的支持力度,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利用新技术,建设服务网络,开展数字化服务、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等具体方法。

第一,建立覆盖城乡、便捷实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固定馆舍之外,加强流动服务设施、自助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便捷服务,如设立24小时自助街区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促进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总分馆制的最大优势,在于文献资源统一调配、通借通还,最大的难点在于将总馆、分馆的所有信息数据纳入同一系统,使其同步显示、系统分配、不出差错,数据准确无误的统计、存储、分配、分析,是构成一个互联互通、完善便捷的服务网络的技术保障。

第二,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方向,是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文献信息共享。这不仅包括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呈现和阅读,数字资源的阅读与利用,更包括图书馆日常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开展,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如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上书目检索、图书查询、图书续借等传统服务的数字化,“活动报名”“活动签到”“活动直播”特色功能的研发,以“在线提交作品”“在线投票”“在线答题”“在线诵读”等方式开展的线上活动等。

第三,推广数字阅读。数字阅读的实现,需要具备以数字化方式呈现的阅读资源和支持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载体。公共图书馆须开发出更具本馆特色的阅读资源,如馆员或读者的原创文章、自行收集的地方图片、音视频资源、馆内活动的视频资源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寻求与社会机构的合作,研发独具特色功能的阅读载体,如可以实现线上看书、听书、听讲座功能的图书馆手机客户端等。

(三)推进全民阅读的创新发展、深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在新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日益丰富生动、新颖灵活,如以微信平台或手机APP为阵地的“微服务”与“微阅读”、贴近时下热点的“朗读亭”与“朗读者”、“线上展览”“在线答题”“在线诵读”等线上活动、“美诗团”等线上阅读交流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等。还有借助新技术对传统活动的改造升级,如培训讲座的线上直播与回放等。

从形式到内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一直推陈出新,读者的参与度有了显著提升。在创新的同时,我们应同时关注阅读推广在短暂而热烈的读者潮背后深层次的效果,如日常到馆人数的增加、日常文献借阅率的提升等。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化,包括对阅读推广活动层次的提升、效果的关注、时间的持续,及对一线借阅区馆员的适时阅读指导的提倡,对图书推荐、借阅排行榜等传统推广形式的坚持等。

(四)对馆藏珍贵资源——地方文献、古籍的整理利用工作加强重视

普通文献资源是满足读者日常借阅需求的基本保证,而地方文献除满足读者需求外,是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履行保存、传承地方文化的文化职能的体现。古籍资源更是公共图书馆最珍贵的、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镇馆之宝”,代表着图书馆从古至今最基本的藏书职能。对于每天开馆、读者人数众多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普通文献的借阅量较大,其相应借阅区读者接待量大,公共图书馆往往以人力、物力优先保证相应借阅区的需求,而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古籍资源的保护利用,在日常工作中被渐渐忽视了。

按照第六次县级以上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要求,地方文献工作除开展对外服务外,须有图书馆自行采集的地方图片、地方音视频文献和地方档案,有地方文献专藏并管理,有地方文献研究。而公共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查询室,比之其他借阅区,读者接待量小,无须频繁回书整架,往往被搁置一隅,只留下一两位馆员保证其在相应时间对外开放,没有把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当成日常工作来开展。

馆藏古籍更是日常读者无法接触的珍贵资源,无须设置开放区域来接待读者,也没有必要的日常工作需要开展。古籍工作人员往往身兼两职,只在有特定工作任务(如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中古籍信息的录入工作)时抽身出来,待工作任务完成后再回到日常岗位。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工作,对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来说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更没有纳入日常工作。《公共图书馆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共图书馆需要开展哪些日常的古籍工作以及怎样开展,即“利用数字化、影印或者缩微技术”进行整理出版,用“巡回展览、公益性讲座、善本再造、创意产品开发”的方法进行宣传利用。这明确了古籍工作的方向,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法古籍文献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公共图书馆法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我是古籍修复师
《公共图书馆法》力促全民阅读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