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阎魔造型分析

2019-12-18 17:29王静漪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拉卜楞寺藏传佛教画师

王静漪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区夏河县西北方,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美名享誉海内外。

在拉卜楞寺里有着大量的宣扬佛法精义的高水准壁画,而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绘制在佛殿殿门右侧的《生死流转图》。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生死流转图》是一种表达佛教轮回往生的图画,是佛教基本信仰的具体图像表现形式,此画在藏传佛教壁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僧侣及朝圣者提供审度自身的机会,对观众弘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生死流转图》画面特征为狰狞巨大的死神阎魔手持轮回原盘,在原盘中分格绘出六道画面,其震慑力从内容以及形式中表现出来,让人产生敬畏之心。阎魔作为图像中手持轮回原盘的重要形象,追溯其造型根源来自印度。虽然藏传佛教艺术所描绘的阎魔造型形象与汉地阎魔造型形象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佛教中却有着相同的地位和职责。

一、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壁画状况

拉卜楞寺壁画众多,据说是现藏族聚居区寺院之最,《生死流转图》作为重要的弘扬佛法精义的图像样式,在拉卜楞寺中仅绘有七处,即闻思学院大经堂殿门右侧壁画、下续部学院殿外大门右侧壁画、上续部学院殿外大门右侧壁画、医学院殿门楼正门内侧壁画、喜金刚学院殿门外侧壁画、以及弥勒佛殿殿门外侧壁画、狮子吼佛殿殿门外侧壁画。拉卜楞寺建寺300年来,其壁画艺术处处体现出佛教画师对客观世界的分析和认识,并为此所进行的丰富的艺术创造。所以,《生死流转图》中阎魔的形象的创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师流派,所以表现出来的图像还是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异。

二、《生死流转图》阎魔图像概括

作为《生死流转图》中手持轮回原盘的主体形象,藏传佛教艺术将他塑造的恐怖夸张,生动传神,我们称他为“阎魔”,而有些学者称他为“无常大鬼”。在造型上遵循藏传佛教的标准样式,色彩浓重艳丽,神态狰狞凶恶。正是因为阎魔造型的威慑力显示出六道世界不只是一个幻相,也是界地不可逃避的一个实相。

(一)阎魔的“形”

拉卜楞寺为格鲁派寺院,“标准样式”在其佛教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造像度量经》有云:“盖具几分之准量,则凝注几分之神气。有神气之力,以能引彼众生之爱敬心。”[1]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中的阎魔形象“标准样式”为:阎魔定为8杰(《度量经》中一杰为12指宽,是藏传佛教度量单位),高约2米,巨大的阎魔吞噬和掌持着轮回原盘,代表轮回世界受无常法则的制约;红棕色皮肤,火红色头发,代表威严永恒不变;头戴五骷髅花冠与冠带连成整体的冠式,代表五方佛;身上唯一的一件衣服为虎兽皮衣,代表威猛无边;佩带着华丽的项链、臂钏、手镯、脚链,代表无量功德。金黄色眼珠,外龇獠牙、焰眉怒目、狰狞凶恶,这些造型元素使得阎魔的形象给人一种震慑力,感慨人世无常。

较早时期所画的阎魔图像比近代所画的图像要更加的细腻。在造型上,较早时期的阎魔的双手双足偏大,嘴唇偏厚,鼻形外翻,头顶五骷髅花冠中的骷髅为长齿骷髅,配饰的形状也大不相同,较早的《生死流转图》中还有文字装饰。这些图像特征与尼泊尔造像风格存在明显借鉴关系。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拉卜楞寺在建寺过程中曾邀请过尼泊尔画师主持修建弥勒佛殿,同时还绘制各种佛像壁画。因此,拉卜楞寺的七幅《生死流转图》中的阎魔形象在后来的创作过程中一直以此图像为原型。

(二)阎魔的“色”

色彩浓重艳丽是拉卜楞寺壁画的一大特点,《生死流转图》中的阎魔,皮肤为棕红色,头发为火红色,配饰为白色,在颜色的运用上,用单线平涂,结合洗染法,在绘画过程中为皮肤、虎皮略施渲染,使之色彩鲜明有立体感。在壁画中还大量的使用金色,主要是配饰或衣服的花纹,画面中不仅有“沥粉贴金”、“描金”,还有表现画面最明亮处的“磨金”,看着高贵大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2]拉卜楞寺绘制壁画,在画之前,先用石灰等材料将墙面抹平,然后开始构图,上色用的是矿物质颜料,颜色鲜艳,有数十个品种,画的过程中在颜料里调入牛胆汁和动物胶便于凝固,起到固色的作用,等画完后沥粉贴金,再用蛋清和加工过的胡麻油等透明涂料涂于表面,保持光泽,所以浸油后的墙壁显得色彩大气稳重,明亮有光泽,更具有震撼力、感染力。

(三)阎魔的“神”

在对人物造型的刻画中,离不开“神”,对“神”的描绘可以表达出人物的心里状态,使画面生动。对画面中“神”的描绘,最早始于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在其作品以及他的画论著述《论画》和《画云台山记》中,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同时强调“以形写神”,擅长以绘画艺术语言来着意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南朝的谢赫在其理论著作《画品》中提出的“六法”也有对“神”的描绘,即“气韵生动”,“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总结。[3]

在对于鬼神的塑造上,经过长期总结,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4]:“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阎魔造型形象的塑造,以经文描述为参考标准,画师将阎魔形象刻画的狰狞凶恶,双眼圆瞪,眉毛胡须成火焰状上扬,震慑力由内而发,使人敬畏,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对人进行感化。所以“气韵生动”应是刻画阎魔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法。

(四)阎魔的“教化功能”

佛画目的,一是寺庙殿堂庄严之用,二是被佛教信徒供奉之用,三是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谢赫《古画品录-序》[5]云:“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

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是一幅神圣的庙堂壁画,它兼美学与教化功能为一体,画师们将玄奥晦涩的佛理明显化,通俗化,乃至世俗化,通过对阎魔形象的夸张塑造,使其具有威严神秘的震慑力,达到了劝善惩恶的目的,具有一种直观的劝戒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承载了教众的信仰理念,能被一般信众所接受理解。

三、结论

佛教艺术风格在传播演变的过程中,因为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对佛教理念感悟的不同,产生了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个性化。拉卜楞寺《生死流转图》中的阎魔造型艺术是多种佛教文化艺术交融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流派性特征。通过对拉卜楞寺阎魔造型艺术的探索,使我们感受到古代画师面对外来佛教文化艺术时,显示出的自我包容与创新的精神,他们将自己对佛教的理解,用精湛的绘画技法来创作出符合本土文化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方便教化与传播,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史。

猜你喜欢
拉卜楞寺藏传佛教画师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探析拉卜楞寺唐卡艺术的渊源及其绘制风格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敦煌画师,I服了YOU
拉卜楞寺
插画师笔下的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