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区分表内外影子银行与不同类型商业银行

2019-12-18 12:46骆婉琦杨思齐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6期
关键词:银行业务股份制经营风险

骆婉琦,杨思齐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扩张,同时其监管套利、期限错配、资金空转等问题蕴藏巨大的风险隐患[1]。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各个国家金融发展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商业银行主导着影子银行业务,实现规避监管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子业务。刘煜辉(2013)[2]即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是银行在信贷约束及宏观调控下,绕道为地方政府、房地产项目等融资,因此影子银行的脆弱性极易影响到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祝继高等(2016)[3]指出商业银行从事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业务的规模越大,其潜在经营风险越高并且降低了银行收益率。从外部影子银体系的角度,王家华和王瑞(2015)[4]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稳健性指数,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影子银行规模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稳定性指数呈显著的U 型关系,而与城商行的这一关系不显著。

商业银行开展影子银行业务,向社会投放信贷,理财资金是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到2016年底,理财资金余额达到29.05万亿。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之后,主要有表内和表外两种方式开展业务。一是直接借助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通道,以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放贷,不涉及表内的会计科目,因此属于表外的影子银行业务;二是票据买入返售,同业代付等同业间涉及担保、回购性质的影子银行业务,目的是将信贷科目下的信贷、票据资产转移到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项类投资” 等科目,腾挪出信贷额度,但仍然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其他科目下,因此属于表内的影子银行业务。

2016 年三季度起,央行开始将表外影子银行纳入MPA 广义信贷监管范围,在实证方面区分表内和表外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影响的研究很少,另外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多以事实、评论等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的研究相对也较少。相比已有的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区分表内外影子银行业务,分别阐释两者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不同影响,还将金融监管力度纳入实证分析,并依此为治理影子银行提供有益建议;第二,本文基于大量的数据,从商业银行类型的角度来研究影子银行对其经营稳定性的冲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与发展提供了更细致全面的实证依据;第三,本文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传导机制,丰富和验证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

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2.1 模型设定

本文实证部分研究三个问题:(a) 表内、表外影子银行业务及金融监管力度对不同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怎样的?(b) 这种影响是通过何种机制传导的?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传导机制有何不同?

针对问题(a) 现有文献中从微观角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研究主要是采用Houston et al.(2010)[5]、张健华和王鹏(2012)[6]的研究方法,用风险承担因子(Z值) 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影子银行规模、宏观及银行个体指标等解释变量构建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Z为测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指标,SHAoff为表外影子银行规模,SHAon为表内影子银行规模,SUP代指金融监管力度,IND和MAC分别为银行个体和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并且适时控制时间效应。

2.2 变量选取

银行风险(Z) 对商业银行风险测度的指标主要包括风险资产占比、不良贷款率、Z值等,根据Houston et al.(2010) 等研究,Z值通过收益率和杠杆率两种机制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本文选用Z值衡量银行风险,计算方法见式(2)。

其中,ROA为银行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σ(ROA)表示按三年移动法计算的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CAR衡量银行杠杆率,根据郭甦、梁斯(2017)[7]的研究,本文取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比值。参考大多数文献的做法,在回归时取Z的自然对数。

表内(SHAon) 与表外(SHAoff) 影子银行。本文区分表内外影子银行,选取2006—2012 年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科目和2013—2016 年 “应收款项类投资” 科目衡量表内影子银行规模。对表外影子银行,考虑数据易获得性,本文采用银行理财产品[8]规模来衡量,不区分保本与非保本。在回归中将表内、表外影子银行规模与总资产相比。

金融监管(SUP)。根据郭昶皓(2018)[9]的研究,本文采用财政部公布的公共财政支出中金融监管的数据作为金融监管代理变量。加强监管必定要通过下发文件、现场检查等方式落实,这都会体现在金融监管支出中。在模型中对其做对数处理。

银行个体(IND) 和宏观层面(MAC)。结合现有文献选取的银行特征变量,本文的银行控制变量包括:银行规模(size)、风险抵御能力(resisance)、贷款风险(loanrisk)。其中银行规模为总资产的自然对数,风险抵御能力用所有者权益与银行规模之比衡量,贷款风险选用不良贷款率衡量;宏观控制变量选取GDP 增长率及M2 增速,其中GDP 增长率用上一年末数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用全国GDP 增长率,城市商业银行用所在省份GDP增长率。

2.3 数据来源

本文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影子银行规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 数据库,样本研究区间为2007—2016 年,选取的研究对象包括5家国有大型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2 家城市商业银行和44 家农村商业银行。

2.4 模型选择

本文样本的数据结构为非平衡面板数据,并且t=10,n=144,因此属于短面板。短面板的计量模型主要有混合回归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本文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混合回归可接受的原假设下,检验结果p值小于0,LSDV检验同样认为存在个体效应,不应使用混合回归。继续进行hausman 检验,p值小于0,认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选用固定效应,对每一类型银行的时间效应进行联合显著性检验,若时间效应不显著则只考虑个体固定效应,否则控制时间变量。为避免同一家银行在不同时期的扰动项之间存在自相关,对标准误的估计选用聚类稳健的标准误。

3 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3.1 实证结果

本文利用stata13.1进行计量分析,基本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总的来看,各类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都将显著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但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表内外影子银行对风险的影响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表外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风险都有显著负效应,表内影子银行的影响不显著。表外业务相对表内业务面临更少的监管,运作不规范,更加隐蔽,风险也更大。股份制银行的表内影子银行业务对经营风险有负向影响,但表外影子银行业务对经营风险是正向的影响关系,后文将进一步研究影子银行业务对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金融监管力度(SUP) 的系数在模型2、3、4中皆为显著的负数,说明金融监管增强,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政府监管在本质上是一种隐性的税负,不但提高了银行的合规成本,而且压缩了银行的套利空间,目标不明确的监管更会给增加银行经营的波动。不良贷款率、GDP增速提升显著降低Z值,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资产规模提高则在10% 的显著性水平下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表2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回归结果

3.2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机制

上述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从事表内外影子银行业务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影子银行对这两类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影响机制。参考祝继高等(2016)的研究方法,分别以Z值的拆分:ROA,CAR和σ(ROA)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①盈利能力。表外影子银行同样显著降低了国有银行(模型1) 的利润水平,这反映了影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动因是规避主营贷款业务受限等一系列监管政策,首要目标并不是盈利;但表外影子银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4) 的盈利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证实了前文中对股份制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产品具备更高的创新性和更强的营利性的猜想。表内影子银行对两类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皆不显著。国有银行SUP的系数都为负数,说明金融监管越强,银行三年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越低,监管跟进增加了合规成本,减小了套利空间;金融监管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影响不显著。②资本充足水平。金融监管对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有正向影响,并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而对国有银行的影响不显著,国有五大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较理想的水平,监管对这一项指标的影响不会太显著。③收益波动水平。股份制银行的影子银行表内业务显著加剧了资产收益率的波动,表内业务在监管体系之内,因此可能面临更加彻底的整治,同时意味着更强烈的波动。如2014 年买入返售投向非标的路径被堵,非标资产即转向应收账款类投资[10],影子银行运行模式完全转变。同时,金融监管加剧了股份制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波动。

表3 银行经营风险的传导机制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2007—2016 年共144 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区分了表内外影子银行并考虑金融监管力度,研究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①整体而言,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显著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表外影子银行业务显著提高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表内影子银行的影响不显著,只有股份制银行的表外影子银行业务却能够降低其经营风险,但表内影子银行业务提高其经营风险。②金融监管对除国有商业银行外的其他三类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影子银行业务对不同类型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影子银行主要是通过降低盈利水平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股份制银行的表外影子银行通过提高资产收益率而减少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其表内影子银行和金融监管则是通过增加收益的波动率而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将表外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从本文的结论看,相较于表内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表外影子银行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统一表内与表外影子银行的监管标准[11],防止产生套利空间,全面披露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参与机构、最终投向。

第二,重视监管与市场的沟通。结果表明“一刀切式” 的监管、过强的监管将带来更大的风险。保持与市场的沟通,研究不断演化的影子银行业务的模式和风险特征,开展更符合市场规律的监管[12],实践阶段可采用 “监管沙箱”,以减少监管造成的市场波动。

第三,开拓影子银行的功能补充作用。一直以来影子银行主要功能是帮助商业银行规避监管,本文研究同样表明影子银行效益低是银行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13]。因此,影子银行需明确在金融市场中的位置,拓宽盈利渠道,弥补传统银行的功能缺陷,努力为扶持中小微企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银行业务股份制经营风险
房地产开发中的经营风险管理探讨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
银行业务智能化趋势下网点服务管理的发展方向
浅析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公路施工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探析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论煤炭贸易企业经营风险及防控对策
浅谈如何降低医院的经营风险——从内控管理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