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9-12-18 05:39俞立丰刘云霞袁宏伟王梦曦傅钰婷张云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电针前列腺膀胱

俞立丰,刘云霞,袁宏伟,白 妮,王梦曦,傅钰婷,张云舒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多发的泌尿系统疾病[1],临床表现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LUTS)为主,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膀胱刺激症状,排尿时间延长、尿线变细、进行性排尿困难等尿路梗阻症状。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通常发生在40岁以后[2],60岁时大于50%,超过80岁时发病率高达83%[3]。同时BPH患者随着年龄增长,排尿困难的症状也随之进展,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等待观察、药物、手术切除或微创介入等,比如近年来骶神经调节(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技术[4]以植入式电极发出低频脉冲持续作用于S2~4神经根上,通过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等器官治疗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5]。近年来,针灸在BPH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研究证实了针灸缓解排尿症状的有效性[6-7],但尚无针刺深度对BPH疗效影响的证据。本研究通过随机单盲对照研究,观察针刺深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来自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及泌尿科门诊确诊为BPH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试验组(深刺组)和对照组(浅刺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结束后,试验组脱落2例(1例自觉疼痛不耐受,1例因家属无法陪同放弃治疗),对照组脱落3例(2例自觉改善不明显,1例因工作调度原因中断治疗)。试验组平均年龄(64.74±9.75)岁,平均病程(8.63±3.42)年;对照组平均年龄(66.05±5.67)岁,平均病程(9.28±2.91)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8],以 LUTS 为主诉就诊的50岁以上男性患者,考虑BPH的可能为先,并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初始评估,并结合专科查体及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诊断标准如下 :①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夜尿增多、排尿困难、间断排尿、排尿不尽等;②直肠指诊(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和前列腺大小、质地;③前列腺超声(Prostate ultrasonography)提示前列腺腺体增生及残余尿量;④尿流率检查(Uroflowmetry)提示当尿量>150 mL时,最大尿流率<15 mL/s。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80岁;②BPH排尿障碍症状出现3个月以上;过去1周未使用α1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及中药等;③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ic symptom score,IPSS)为中重度患者(8~19分为中度,20~35分为重度);④生命体征平稳;⑤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已接受与本疾病相关其他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有各种泌尿系统感染者;②其他疾病表现为排尿不畅等症状的患者;③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神经系统疾病、膀胱、尿道、肛门疾病等);④精神病患者、智障残疾患者或手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失败者;⑤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等患者。

1.5 脱落标准

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和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因各种原因疗程未结束退出治疗的病例;③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组

取穴 :次髎、中髎,腧穴定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

器具:针具选用中研太和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0 mm×75 mm;G6805-II型治疗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

操作 :患者于治疗前排空膀胱,取俯卧位,将4根0.30 mm×75 mm针灸针分别斜刺进入双侧次髎、中髎穴,深度约60~75 mm,提插捻转得气后,使局部酸胀,使针感持续传至前阴部,再分别接入电针,选择连续波,频率2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2.2 对照组

选穴、定位同治疗组,针具选用规格为0.25 mm×40 mm针灸针,直刺约25~40 mm,行捻转法令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度。接入电针,所设置的刺激参数、留针时间及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评价

3.1 临床观察指标

3.1.1 主要疗效指标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被视为评估BPH患者排尿主观症状严重程度的最佳手段[9],该表包含了7个亚项,分别是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储尿期症状)、尿流变细、间断排尿、排尿费力(排尿期症状)以及尿不尽感(排尿后期症状)。

3.1.2 次要疗效指标 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用于BPH患者评判下尿路症状对其日常生活的困扰程度,也称作困扰评分。尽管IPSS和QOL是出于BPH 患者的主观感受评分,但能够令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并可建立良好的沟通[10]。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max)指单位时间内经尿道口排出的最大尿量,可客观评估患者的排尿情况。膀胱残余尿(Postvoid residual urine volume,PVR)一定程度反映了膀胱排尿功能,也是诊断BPH重要证据之一。有研究表明Qmax、PVR指标判断BPH排尿困难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1],同时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推荐检查尿流率后立即测定PVR,二者结合可以提高排尿障碍的诊断率[12]。

3.2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 :小便通畅,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IPSS评分降低2/3以上,QOL评分≤2(具备以上1项即可);②有效 :症状及体征减轻,IPSS评分降低1/3~2/3,2

3.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情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IPSS总分及排尿主要症状较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对比后发现试验组的IPSS总分变化,尤其在尿频、尿急、尿不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PSS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OL、PVR、Qmax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次要疗效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PVR及QO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Qmax虽较前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对PVR的改善无明显差异,在QOL评分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5 讨论

BPH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尿障碍,属于中医“癃闭”的范畴,多发于中老年男性,肾气日衰,膀胱气化不足,水液停留于膀胱内,导致小便不畅、淋漓不尽甚至闭阻不通[13]。针刺是治疗排尿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方法,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次髎、中髎穴符合安全有效的选穴标准[14]。

由经络理论角度言,次髎、中髎穴同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均位于腰骶部骶后孔处,《针灸甲乙经》曰 :“次髎在第二空, 夹脊陷者中;中髎在第三空, 夹脊陷者中。”针感直达病所,可激发膀胱经气,促进膀胱气化,具有通淋利尿之效,所谓“经络所至,主治所及”,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由神经解剖学角度言,次髎、中髎穴分别位于第2、3骶后孔,这正是骶神经S2、S3所在部位,通过针刺穴位刺激骶神经丛,针感向肛门、会阴及小腹部放射[15],可兴奋骶髓排尿中枢,支配膀胱逼尿肌和尿道内括约肌,从而改善其膀胱刺激症状及尿路梗阻症状。并且,针刺技术结合电针仪持续输出低频脉冲,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针效[16],同时具备创伤较小、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的优势,易于被患者接受。

因此,本研究采用电针刺激次髎、中髎穴以不同深度观察对BPH疗效的影响。《素问·刺要论》篇曰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针刺治疗应灵活多变,随病的深浅决定针刺的深度。本研究发现,不同深度电针次髎、中髎穴对BPH的治疗均有作用。试验组采用0.30 mm×75 mm针灸针深刺,进入骶后孔直接刺激骶神经丛,对照组采用0.25 mm×40 mm针灸针常规针刺,以病灶局部产生针感为主要目的。有研究表明前列腺增生程度与IPSS呈正相关[17],从统计结果来看,两种治疗方式对改善主观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变化,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是对Qmax的改善不甚明显,据分析可能因为本研究治疗周期有限,对于器质性的病变尚未有明显改善,但对于功能性的调节具有良好的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因此,“气至病所”即可传达针刺效应从而获得临床疗效,试验组深刺直达病所,可重复性强、效果更为突出;常规针刺则需明确是否“得气”,通过捻转激发针感使之传至病所。综上所述,电针次髎、中髎穴令“气至病所”是治疗BPH的关键,针刺深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身体情况、腰骶部脂肪厚度和治疗刺激量的耐受程度等。本课题将继续纳入患者扩充样本量,探究针刺量效关系并观察其远期疗效,进一步推动电针治疗BPH的临床应用,并形成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电针前列腺膀胱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直肠癌在调强放疗中保持膀胱充盈度一致的重要性研究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和治疗秃发的药竟是一种药
前列腺良恶性肿瘤应用DCE-MRI鉴别诊断的作用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膀胱镜的功与过
喝一次大酒,重伤一次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