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媛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辽宁 本溪 117000)
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人才的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也要发生改变。在新时代的初中教育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下更快的更新速度。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当下的教育过程中,大部分的中小学都没有设置“职业规划”相关的课程,学生一般只有到了大学以后才接触“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这其实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学生在大学之前从来没有对职业规划的相关了解,对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就无法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具体就表现在高考后填志愿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填,因为当时学生并不知道他们未来要做什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是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它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渗透职业规划教育,能够让学生尽早的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从而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家长的要求。
初中语文的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比如物理数学之类的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就是借助公式定律教学,历史政治之类的学科主要依靠理论渗透教学,而语文的学习相对比较感性,是借助文本教学,对语文的理解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1]语文是一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比较近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是局限在课本的“一亩三分地”中,而是应该打开思维,让学生代入生活中的体验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形成责任意识等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需的优良品质。
语文教材是经过众多的语文教育专家共同探讨然后编订而成的非常适合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但即便如此,教材也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教学的框架,让教师借助教材来设计教学大纲。[2]因此,教师还需要综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来丰富和拓展教材内容,使语文教育更加鲜活、实用。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以更加多样化、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要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还需要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制度。在过去,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初中阶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中考的时候取得满意的成绩。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围绕考试大纲来展开,老师的讲课都是针对如何答题的,课堂学习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学生的个性在应试教学中没掩埋了。[3]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需要针对相对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要让老师、学生、家长都明白,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获得更好的成长才是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更多的联系实际生活,不用局限于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
扎实的知识积累是一切实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撑,其余的所有都只能算是空谈。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学科能力是重要的基础。[4]语文学科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只有将这些基本功打牢,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能力培养、意识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平时的教学,要确保每一次课堂教学都能够高效完成,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要落到实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职业素养是抽象的,它会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理解某一职业,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看部分职业的工作过程,如教师、医生甚至是工人,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后向他们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他们的小社会里,他们自己扮演着不同的职业,体会不一样的职业人生。
结束语:在文章的开头,笔者就已做出了“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核心学科”的阐述,由此可见语文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未来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的共同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长远的眼光,让学生较早地开始思考未来,定下长远发展的目标,使学生未来的学习更加高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