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江西奉新县阳光学校,江西 宜春 330700)
家校合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热情地讴歌赞美家校合作,视其为“最完美的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
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服务的落脚点在于应科学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体通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善于引导学生越过“自然境界”,跨过“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还要向往“天地境界”。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通识教育正在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人工智能将对未来人才培养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个性化培养将落地生根;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艺术渐居要津,成为人才培养新热点;国际化培养将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这就要求家校合作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家校合作事业。
(一)是树立共同成长理念。教师、家长的教育行为要聚焦学生、聚焦学生成长,伴随成长的教师应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家长应成为一名“喜欢而且经常与孩子接近,乐于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善于和孩子交流、沟通思想感情,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中有明确的规矩可循,根据年龄特点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并决不作过分的要求,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家庭氛围”的好家长。
(二)是树立德艺双馨的理念。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家长靠亲情才情热情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称职的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被动地适应自己,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称职的教师、家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则是让自己主动去适应学生,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家长是示范学生“学会做人”的“样本”,是介绍学生“学会学习”的“媒婆”,是点燃学生“学会探究”的“火石”,是引领学生“学会合作”的“向导”,是丰富学生“学会生活”的“味精”,从而让学生成为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自己,成为更加聪明、更为高尚的自己。
(三)是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家长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家长对待学生要善用“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不忘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善用“反光镜”,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短处,扬长补短,帮助学生克服不足,不忘好学生是“帮”出来的;要善用“显微镜”,张扬学生的个性,不忘好学生是“练”出来的。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人,家教结合就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焰”,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自信心、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是“给内心的火焰加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树立体美俱进的理念。家校合作根本是育人为本,而育人为本的关键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但体育与美育是家教合作的短板,补齐短板则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应自觉把体育作为家教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身心;另一方面,应自觉把美育作为家教合作的重要内容,使美育真正地成为立于成长的教育、寓于全面的教育、伴于终身的教育、隐于学科的教育、显于艺术的教育,让家教结合“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成为“帮助学生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一)是领域拓宽。强化家庭学校社区对孩子成长的共同责任,切实做到相提并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修身、立德、成人”,学校教育主要侧重“求知、明智、成才”,社会教育主要侧重“合作、体验、成事”,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良性互动、良心无悔。(二)是完善活动。家校合作是一种双方用心、双边联动、双向发力的过程,应以率性增定力,以理性求活力,以良性添效力。(三)是突出主体。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真正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四)是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搭好平台、汇聚资源、服务育人、提高质量。(五)是政府支持。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保障、资金配套、条件供给等。
家校合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做好不易,做优更难。只要遵循规律,立足实际,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一定可以做出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