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实验学校,安徽 池州 247100)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精神充沛,充满活力,对于新奇有趣的事情都想尝试。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结合这一学生特点,采取快乐阅读的思路和理念,开展和落实阅读教学活动,进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实现语文水平的综合提升,保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都还是老一套,即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书籍,课上就让学生自己闷头看书,既没有师生互动交流,也没有类似于读书感悟,读书分享之类的合作活动。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以及自身的共情能力,通过锻炼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字运用能力,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立正确的阅读方法,保障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效果最大化。但是,上述不良现象往往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导致最终的课堂阅读效果奇差。
虽说阅读相对于其他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吸引力,但是,教师若想要维持住这一优势也是要下许多功夫的。学生的有效阅读总归要依赖于自身的阅读兴趣的建立,但是,由于在实际的课堂阅读中,教师已经将这一行为形式化,刻板化,课堂氛围无趣且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就不高,再加上阅读需要一个宽松、自由舒适的氛围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往往存在阅读兴致不够,难以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也会导致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自己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因此,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作出了详细且苛刻的限制 ,比如,只可以阅读类似优秀作文选集、优美诗歌集等这样的作品,坚决杜绝小说、漫画等这样的文学作品。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其实是严重不合理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有时候你越不让她干,他反而更加好奇,一样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再者说,世界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大量的小说和漫画之类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把好最基本的一关,确认学生的阅读素材内容健康,且符合其年龄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即使是某些小说作品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阅读,而不应该直接杜绝学生与之的接触,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对于其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消极的抑制作用。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即使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来说也不例外。教师在落实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持快乐阅读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特性,观察他们现阶段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从而在后续的阅读计划制定中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师要依据前面的观察有针对性的创新阅读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多样化阅也读活动,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性质,维持学生的阅读热情,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自主阅读能力。
教材上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共性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素材,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以课本为基础,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同步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首先理解和体会教材文章的美好内涵,探究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和优秀的价值观。其次,阅读教学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在对课本文章有了一个足够的认知之后,教师可以以课本为起点,引导学生逐渐把阅读的眼光伸展出去,发现和寻找课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阅读的广泛性。例如,在学习完以动物为单元主题的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在之后的阅读课堂上为学生们推荐相关的课外作品,比如作家沈石溪的描写小动物的文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既能够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和掌握,也能够有效的保障课外阅读的质量。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仅靠一己之力,闷头苦读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是最高效的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们在读完一篇优秀的文章后和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将自己的读后感分享给其他同学,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观点,提高对作品理解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文学作品,以此实现自身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学素养不断发展,并在分享与交流中实现共同进步。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语文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综合学习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要秉持快乐阅读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的阅读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优秀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最后,也要注意阅读过程中的交流与分享,从而保障阅读的有效性。总之,快乐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价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