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娴 王乾宇 冯堂蕴 李志来
(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课题组,四川 成都 610000)
如何确保占全国7.7%的贫困人口彻底稳定消除贫困,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要拔除贫根,需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技能培训、易地搬迁、保障兜底等多管齐下,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扶智”其根本就是发展教育与科学技术。贫困地区的教育是贫攻坚战中的最短板。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把高校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树立高校扶贫的品牌,成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课题组对四川省所在地普通高等院校——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定点扶贫工作进行了跟踪研究,浅析目前我国教育系统在扶贫过程中所遇阻碍,并提出相应对策,力争将教育系统的扶贫优势最大化。
从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承担的定点扶贫现状来看(乐山师范学院承担的定点扶贫区为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部分贫困村,成都理工大学承担定点扶贫区为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部分贫困村):这些贫困点集中体现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2018年人均收入不足4500元),虽然部分贫困区拥有一定的耕地面积,但由于地形、交通和思想观念等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耕地机械化为0)。农业生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较大(占全部收入的60%以上),生产耕作方式的落后,再加上收入来源有限,从而导致贫困区人均收入低。
扶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缺乏活力、部分村落存在不通电、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不便。公路总里程相对短且路况差,受自然天气状况影响会阻断交通。致使当地公路运输能力低,农产品很难与市场接轨,附加值很低。此外,当地拥有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但发展状况不佳,收入总额低。
扶贫地区的学历普遍较低(小学文化为10%,初中文化为50%),从而导致贫困地区的们就业能力较低。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因从事农业种植的收入水平低,因此贫困程度比较高。从调查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小学中存在年级越高,班级人数越少的状况,以马边县老河坝乡一所小学为例,低年级一、二、三年级人数 13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56%;高年级4、5、6年级仅有 104人,占全校总人数 44%,普遍存在学生辍学和升学率低的问题。辍学之后由于学历不高,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工资低。这使得他们难以改变现在的贫困现状。此外,贫困点所在的学校教师数量普遍偏少,生师比很低。
针对定点扶贫点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积极从扶贫先扶智上做文章,立足扶贫点现有优势,结合高校人才与技术优势,逐步解决存在问题。
面对贫困户普遍存在认知不清、无明确发展方向,对脱贫无信心等问题。学校有关人员,多次深入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一对一帮扶,率先展开思想和心理引导工作,同时两所学校发挥专家与教师优势,深入贫困区对贫困户开展心理疏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意识、重新建立脱贫信心。
1、乐山师范学院针对贫困户文化水平低,山区中小学教育落后的现状,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师资资源丰富、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对定点扶贫县的教师开展了教学培训,对中小学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双语教师培训、一村一幼教师培训,举办定点扶贫区小学教师的专题讲座,提高师资资源水平。针对贫困点小学、中学教师缺乏,生师比很低的状况,组织大三、大四学生到贫困点小学开展志愿支教、顶岗实习等各类支教活动。
2、成都理工大学针对高县贫困地区的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环境和师资较少,存在部分学生的辍学意愿强烈,当地青少年过早从事务农打工的现象较普遍的现象,发动校内师生募捐及慈善机构支持,对高县贫困区的学校捐赠学习用品,改善教学环境。定期组织师生赴高县支教,以现代的教学方式讲授学科文化知识,引导高县当地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组织高县贫困地区学生参观成都理工大学、走进高校课堂进行学习体验。
3、为促进贫困户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乐山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立足文化扶贫,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技能为目标,在做好文化资源的采购和推送的同时,因地制宜进行扶贫文化资源的组织和管理,有针对性地为贫困户提供科学养殖、种植所需的报刊资料、数字资源和咨询服务。同时,通过开展文化讲座、读书会、培训班,帮助贫困群体学习农业技术精准科普知识,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推进电子图书馆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地区书屋、电子显示屏建设等项目,在贫困地区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逐步配置电子阅读设备,逐步实现农家书屋多样化、科学化。
1、利用当地山区资源优势,扶持培养贫困点种、养植技术人才,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产品优势。针对消费市场对跑山鸡、跑山猪、水果、山珍等需求量大增的实际,结合贫困点山区的自然优势,乐山师范学院积极整合校内技术资源,利用生科学院教授、博士们研究农业的种、养殖技术优势,扶持与提高贫困点农户的种、养殖技术,将贫困点的自然优势转变为产业产品优势。在当地积极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的生态鸡、生态猪养殖技术培训,食用菌、猕猴桃、果树的种植技术培训,2017-2018年两年共培训与咨询贫困户1000多人次。同时学校为农户提供全程启动资金帮扶,将优质鸡苗、猪苗无偿送至贫困农户手中,并免费提供全程生态养殖技术。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学校工会采取了“以购代帮”的形式,结合学校教职工夏送清凉慰问活动,回购定点贫困户种植的水果、菜油等农产品,用于教职工夏送清凉慰问;结合元旦、春节对全校教职工的普惠制慰问,回购定点贫困户养殖的生态鸡、生态猪、食用菌等,用于学校教职工元旦、春节慰问,2017-2018年以购代帮采购贫困户农产品 6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贫困点经济发展与贫困户的脱贫。
2、利用当地能源优势,变废为宝。成都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能源学院的学科优势,针对扶贫县具有煤层、页岩、温泉资源丰富的特点,对该县的能源储存进行深入勘测与研究,对煤层、页岩和温泉的开发,地方特色旅游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开发建议,积极为高县的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进一步加快了高县脱贫的进程。
3、发挥人才优势,打造乡村旅游点。为促进扶贫区将自然山水、人文古镇,升级为具有人文自然优势的旅游地区,乐山师范学院整合美术学院、旅游学院的专家优势,为定点扶贫县免费设计旅游发展规划与人文景观43个。同时派驻美术学院专业教师进驻扶贫镇挂职,设计并打造了融人文、古典、旅游于一体的沐川箭板古镇,成为沐川的一大特色古镇。
成都理工大学多次组织艺术类专家亲赴扶贫点采集当地风土人情、少数民族文化和自然美景素材,为当地拍摄剪辑宣传片,进一步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旅游学院的专家学者则充分发挥学科知识优势,根据地方特色文化、自然风光做旅游规划,发掘旅游扶贫的优势和效益,将高县的旅游发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精准扶贫,干部先行。为促进贫困点干部提高更好地服务贫困农户的素质与水平,乐山师范学院号召各二级学院行动起来,积极与扶贫区党委、支部达成共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协议,为贫困区各级党政提供相关培训,为当地中小学校长开展培训、为教科局培训党务干部、开办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培训班等等,积极为扶贫点干部水平的提高服务,得到了县政府部门、镇党委和贫困地区群众的普遍好评。
由于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理工大学扶贫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旅游、乡镇干部、教师等各类“骨干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提高未来发展能力;定期开展农业种养植、技术工等“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户自我竞争力;开设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学习班,打破贫困地区对外发展交流屏障。
扶贫资源是基础,需要严格管理有效利用,必须建立教育扶贫资源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现有教育系统扶贫资源投入做到合理监督,保证扶贫资金有效运用,最大化降低、避免扶贫资金路损现象,努力做到扶贫资源高效转化。
对现有已扶持贫困地区,定期不断完善、更新贫困地区学生享受教育资助政策的佐证材料;真正了解 “扶贫已实施到哪一步,实施得怎样?贫困地区人民是否已了解扶贫政策”,保证对扶贫全过程的准确把握。
1、做好产业指引,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好科技对区域产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各学科科技优势,立足贫困地区现今闭塞、落后的区域环境,发展当地特色养殖、加工产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整体抗贫困风险能力。
2、做好人才智力支持。对贫困地区发展潜力的相关产业给予科学指导,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促进潜力产业的建立、发展,避免无序开发,保证脱贫产业绿色、健康,长效发展。
3、做好脱贫代际隔绝。加强高校向贫困地区科技输出,增强校地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提升贫困地区人民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最大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4、做好贫困地区未来科学发展规划。充分发挥高校在政策调研、地区发展与科学规划中的优势,发挥好高校 “智囊团”作用,组织专业队伍对贫困地区发展做科学合理规划,做好贫困地区未来相关产业、技术、资源利用等的科学规划,最大限度保证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效化、科学化。
1、开展脱贫自我思想文化教育。通过开展脱贫自我奋斗、脱贫经验分享等系列讲座,评选十佳脱贫奋斗之星等举措,树立贫困人“自主脱贫”的主人翁意识。
2、注重青少年自我成才精神培养。开展青少年促进计划,定期派驻学生志愿者、教师对贫困地区青少年进行思想辅导,培养其好学、勤奋的品性,辅导、帮助其成人成才。
3、深入贫困地区,发挥参与式扶贫长处。发挥各部门各系统优势,不断改变、加强各部门各系统工作方法、工作理念,紧紧结合思想文化扶贫,组织开展学生实习,教师互动,文化交流,文化下乡等活动,促进当地教育水平、文化内涵发展,带动当地产品销售。
4、强化赋权意识,培养贫困户的顽强精神。深入贫困户,紧紧围绕思想教育扶贫理念,结合现有参与式扶贫方式,与贫困地区建立深切的相互关系,通过“以购代帮” “以购代销”等形式,增强贫困主体改乡换貌、发家致富的责任感、义务感。
整合教育系统多方资源,发挥专业队伍优势,不断优化帮扶体制、帮扶内容,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各帮扶单位对帮扶地区的高效帮扶,做到扶贫计划的合理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