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璐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新高考改革的序幕拉开之后,生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术界开始了“学科与生涯教育融合”的探讨。
我国出台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条件较好的学校适当的增加职业教育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国家开始重视高中的生涯教育。
目前来讲,我国高中缺乏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造成学生目前的生涯教育需求与现状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在学科中渗透生涯教育不失为一良策。历史学科既具备人文学科的特性,又兼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融合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人物事迹与精神的展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精神,又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开阔职业视野。
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生涯教育,既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又具备实际的可能性。
针对此次尝试,笔者选择了《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设置主题《辉煌的古代手工业:职业精神与视野》。
历史课标是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依据,是培养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出发点。在《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课,笔者通过图片呈现、角色扮演、史料实证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掌握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领悟古代工人的职业素养。
新课导入,笔者通过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赞美开篇:古语曾云:“玉不琢,不成器”,换成当今流行的四个字,即为工匠精神。中国从古至今,一直秉承着“工匠精神”传统,无论是古代手工业制品的享誉世界,还是当今企业的创新改革,都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职业素养。让我们回到古代,体会这些传统手工业制品的精美。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体现在手工业者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上,笔者希望以角色扮演导游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课前布置作业,安排相应的学生提前查找相应材料,准备好解说词,扮演好导游这一角色。教师多媒体展示司母戊鼎、水排、素纱单衣图片,“导游”站在作品前演说,叙述相应展品的制作朝代,制作过程以及如何辨别真伪。
围绕关于“古代手工业”相关职业的职业认知,学生了解基本职业信息,开阔学生们的职业视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到,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立德树人既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也是生涯教育的任务。
为了加强学生们的职业体验,增强学生职业认识的真实感,笔者设置了“立足课堂——陶艺体验”这一环节,将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成员选一项手工业品,用身边的橡皮泥捏出仿制品,小组成员可互相合作,最后由组长进行发言,介绍小组成员的体会。体验活动后,由老师将小组成员的体会汇总,进行总结。
笔者希望学生们通过职业体验,亲身感受从事手工业的心情,了解从事此职业应具备的素质,亦希望这种“活课堂”能激发学生们的参与感,让学生对于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的问题产生初步认识。
新课标中明确提到,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生活与工作打下基础。笔者设置“史料再现——职业规划”环节,旨在希望学生在史料的引导下,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笔者展示四段史料,提出疑问,手工业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手工业者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职业精神。
接着笔者展示两张法拉利汽车的图片,一辆是白色汽车定价492万,另一辆同一型号冰裂纹外观的汽车定价1162万,提问:同一型号两辆车价格差异的原因为何?传统手工业有何现实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有一个思考与展示的平台。最后老师缀述: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并未完全埋葬在现代文明之下,在现代仍然发挥着光芒,其中所包含的工匠精神为中国政府称颂,是促使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强大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还要靠你们这些优秀的青年人。
通过展示史料与小组讨论,希望学生理解从业者的坚持不懈的职业精神对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笔者而言,此次尝试是一次挑战,如何推进历史学科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还需继续探索。笔者认为历史学科与生涯教育的融合,应依托历史教学,紧扣历史核心素养,辅之以职业理念的渗透,既不能抛弃历史这个基本学科,又要彰显职业素养,相辅相成,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