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菊
(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我国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老年人的医疗康复服务与照料需求与日俱增。对家庭来说,一旦老年人患病,势必在家庭、养老院、医院和之间反复往返,加之老年人行动不便,很多情况下不仅耽误治疗,而且也会大幅增加家庭负担。妥善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护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内涵、实施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探索医护服务与养老服务合作的新模式。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仅考虑为老年人提供生活需求,重新审视老龄人服务需求,将老龄人医护服务与养老服务融为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包涵五个方面内容,即服务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管理。服务的主体,也就是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主要有老年公寓、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社区医护服务中心及居家养老中心等。服务的客体,也就是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主要面向老龄人,但重点是面向缺乏自理能力的老龄人,具体包括慢性病老龄人、易复发病老龄人、残疾老龄人、手术后恢复期老龄人及重大疾病的老龄人等。服务的内容,不仅提供照料日常生活、精神慰藉,还提供保健、预防、康复、治疗、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的服务。服务的方式,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增设医疗部门、医疗机构内设养老部门、养老机构与社区与医疗机构对接融合。服务管理,包括医养结合服务的主管部门、具体管理方式、政策制定与落实等三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年满60岁的老龀人口超过2.0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预计到2025年,老龀人口数将超过3亿,平均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80岁以上老龀人平均每年以100万人的速充递增;失能老年人年增长人口约为150万人,其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失智老龀人口约为600~1000万人,预计到2050年,将达2700万人;目前空巢老龀人约为1亿;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00万以上的失独家庭,失独家庭年新增长量约为7.6万个。老龀人健康和医护问题随之增多,老龀人患病率相对较高、患病时间相对较长、并发症相对较多、医治难度也较高,对医护服务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从上世纪80年代平均每个家庭4.41人减少到目前的平均每个家庭3.10人。家庭中承担老年人护理服务的人数也在减少,家庭照顾老人的负担在增加。另外,家庭结构日趋简化,老年人与成人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家庭在降低,很多老龄人难以得到子女的及时照顾。家庭照顾的传统逐渐弱化背景下,做好老龄人医养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现今多数养老院一般主要以生活起居照顾为服务内容,能提供医护服务服务的较少。对于最需要照料服务,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群体,养老机构一般没有配备不专业的医护服务队伍,从而导致养老服务的对象具有结构性缺陷(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的老年人受欢迎,失能或失智的老年人往往被拒绝)。当前我国的人均养老床位率既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左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2.5%),究其原因,是在养老机构融入医护服务的“医养结合”理念还不够深入。
医院在主要职能在于关注病人病症的救治,对于住院恢复期、出院康复期、慢性疾病、重证晚期和残障的人群,还没有能力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许多前述人群的老年人真正的医护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这样,医院应有的治疗服务功能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医疗资源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浪费。医院如果能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协作,承担住院恢复期、出院康复期、慢性疾病、重证晚期和残障的人群的护理工作,实现治疗、康复与护理的对接融合,将是医护服务事业的一大进步。
一方面,多头管理,扶持政策落实难。当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社区管理,医院由卫生部门管理,医疗费用报销由人社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扶持政策的认识和落实很难一致。例如为鼓励社会力量开设养老机构,政府在土地、排污、医疗、水电、有线电视、通信、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这些扶持政策或形同虚设或实施困难。究其根本原因是“多头管理”的机制最容易形成“多头不管”的局面。另一方面,经费投入不足,各方参与缺乏积极性。在护理收费定价过低的情况下,提供的医护服务越多,亏损就越严重。这样一些小型的如民营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机构多与医疗设施简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如此很满足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虽与大型医院搭成了合作协议,但服务的内容、标准和要求尚不够细致,缺乏有效的监管,难以保障急症老年人得到及时地救治。
一是,整合资金,建立相对统一和独立的医养结合服务经费收入与收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予以专项扶持。二是,积极试点,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对象纳入到长期照护保险的范畴。三是,城乡统筹,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和居家接受社区照护的参保老年人的医护费用纳入到照护保险的报销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