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明敏 房新荷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高校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其认知情感、行为方式、信息接收习惯和过去有很大不同。中共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网络育人指明了方向。借助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法治建设是优化网络环境的先决条件。由于我国网络法治建设起步晚、起点低,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特别是网络舆论方面的立法尚待健全,而高校学生长期处在网络之中,缺乏辨别能力和自制力,网络立法的长期滞后直接导致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法律约束和监督,从而引起网络教育环境混乱。一些暴力、赌博、色情等有害信息得到大量转发传播,严重污染了网络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会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道德是用于调整和规范网络使用者思想、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良好的网络道德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氛围,对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和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识别力、免疫力意义重大。当前我国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肆意传播不实信息、对陌生人发泄个人情绪、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部分高校对于一些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没有足够重视,缺乏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薄弱。
随着“短视频”“微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能够便捷地获取资讯、展开网络交流和跟帖发表观点。然而网络信息良莠混杂,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和反动的社会思潮也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严重污染了网络政治环境。尽管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相关网络监管部门,但许多高校仍存在网络监管意识不强、监管技术落后、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一些不良网络信息仍能够在网上“兴风作浪”,使高校网络政治环境变得复杂。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上世纪末的美国,由赛里格曼首次提出并大力倡导。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学一直以来的消极倾向使得研究重点过度关注于人类心理问题的研究中,导致研究走入消极,忽视了心理学研究初衷,即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视角解读阐释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挖掘个体内心潜在的积极力量,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心原动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两种心理状态: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积极心理包括自信、信任、爱、同情、宽容、期望等,积极心理能够产生正向的心理能量,如愉悦、幸福感、积极向上、奉献等;消极心理包括自卑、悲观、嫉妒、绝望、怨恨、仇视,产生负向心理能量,如情绪低落、抑郁、共计、破坏、犯罪等。现代研究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来,以谋求人的幸福生活。而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当下,更多学者试图将积极心理学目前引入到网络舆论研究中来,以期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正能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诉求,而正能量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积极的、向上的“正能量”是推进人类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心理状态普遍感到焦虑、紧张,青年学生因其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加易怒极端。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成为了他们宣泄情绪的平台。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促使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用积极角度引导舆论场中的高校学生获得正向的情绪体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已经转移至互联网,青年学生同时作为互联网的受众和用户,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花费在浏览网页或刷各种媒体上,网络阵地成为其接受信息和价值观念影响的主要来源,面对同样的热点事件,从积极情绪出发和消极情绪出发会得出完全不能的情绪体验,因此引导青年学生深挖事件积极因素,通过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研究个体的积极力量,激发每个人心中的正能量,因此,引积极心理学理论,传播积极情绪是实现网络育人、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能够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通过冥想放松训练和“正性事件”训练,训练个体的快乐感体验,促进大学生保持乐观心态,抑制不良信念和行为。通过“感恩笔记”“日行一善”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积极感恩情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生活的主观幸福感。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合理思维训练,培养大学生积极解释风格和良好行为反应模式,增强在压力之下的心理弹性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改变不合理的认知习惯和极端思维,激发自身潜在的力量和创造力来解决问题,提升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自我、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可以抵御消极情绪的侵蚀和恶劣心境的产生,形成心理危机的天然屏障。
培养和发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的自我成长力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抵御心理危机及心理的困扰。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持久的、积极乐观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利用团体辅导、班会、读书会、演讲、征文、班级网络文化等各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希望、感恩、宽恕等品质,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力量。同时,利用高校各种文体活动及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勇敢、创造力、友善、爱、社交智力和开放思维等优秀品质和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开展评选“最美大学生”“最美舍友”等,将生动鲜活的“接地气”案例与学生情感需求相结合,培养有韧性的积极心理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离不开品牌传播,例如人民日报抖音版话题中,有“十一护旗手”、“最美小女孩背妹妹回家”、“今天,纪念一位伟人”等,针对近期香港暴徒事件,更是推出一系列令人热血沸腾的视频得到了网友的点赞和转发,人们从中体验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意,从感受这些点滴善举,升华到激励自身见贤思齐。积极的情绪极具感染性,而同时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快速传播性和强大的渗透力,因此引导高校学生在网络上汲取正向能量,营造积极情绪体验,使之慎重发声、发积极之声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点难点。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对青年群体舆论场的构建提供了传播空间。学生在网络空间和朋友圈的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构成了特殊形式的“舆论集散地”。推动学生之间舆论场的正能量传播,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乃至整个社会价值和信仰共同体的构建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应鼓励学生应用积极心理学观念,发现身边的正能量并予以传播,形成规模效应。
利用积极心理学,发现事情的“真善美”一面,进而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并将其传递出去,是优化网络育人环境的核心流程。需要注意的是,提升高校群体中舆论的正能量传播的加法的同时,也应实施负能量传播的减法,高校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对贴吧、微信微博等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整改,净化网络空间的传播环境,对负能量的传播说“不”。积极心理学主张用正向舆论用来表达学生对社会性或公共性事物的意见,唤醒青年学子内在的积极品格,在高校优化网络育人环境中有突出作用,同时对营造和谐社会具有巨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