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达武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青海 西宁 81000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分层,因为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面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且思维活跃;B层面的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掌握,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但是数学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欠缺;C层面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较难理解和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处于哪个层次不是固定的,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查中有进步、有提高,或者不进反退,则要重新划分其所在层次。对学生进行了层次划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升。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了更具体地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因为分层教学不仅仅指对学生分层,还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样他们才能有收获、有提升。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教师要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来划分和制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如A层面的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B层次的学生要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要具备分析能力;C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基本学会基础知识和技能。给各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既体现了教学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不因学习任务简单而缺乏学习热情,也不因学习任务太难而降低学习信心。比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B层次的学生要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够验证数据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C层次的学生要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点。
尽管教师在备课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表现如何,课堂上会发生什么,都很难预料,所以,将教学过程分层是比较难掌控的一个环节。即便如此,教师也要使教学过程体现出层次性,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设计有难易梯度的问题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如简单的问题留给C层学生,使他们在通过回答问题增强信心;难度适中的问题让B层次的学生回答,目的是让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具有创新性和发散性的问题让A层次的学生回答,目的在于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了,而且课堂气氛也活跃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C层次的学生解答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1次、2次、3次、4次、5次后的厚度;让B层学生根据计算总结折叠后纸张厚度的变化规律;让C层学生计算和推理有理数乘方的计算方法。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问题要解决,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在问题的引领下,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过程,它不是结束,而是新一轮的开始,不仅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有启发作用,更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心态进入下一轮的学习。很多老师不重视评价过程,认为对教学的价值不大,恰恰相反,学生的学习心情和习得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举足轻重的。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法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要继续探索和研究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