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娟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7)
OBE,即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20世纪末在北美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早由Spady等人提出,并很快受到各国的认可。OBE有多种定义,Spady在《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中将OBE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获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但是无论怎样定义,在OBE系统中,教师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实践技能及其专业理论水平有明确清晰的构想,并积极设计合理的课程教学与考核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
《采购管理》课程考试考核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是为了给授课的全过程做一个过程性或终结性的总结,没有认识到课程考试考核在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课程考试考核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成果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体现。因此,任课教师不能积极主动认真地设计课程考试考核过程性设计和教考方式、评价标准等,由此导致固有的教考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缺乏客观公平性。
在多数高职院校的《采购管理》课程考试考核中,评价方式不够灵活,一般都以学校考试周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辅以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多被出勤分、平时表现和作业分所代替。这种模式基本都是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对于过程性考核极为简单甚至流于形式,存在一定不合理性,并不能有效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表现,无法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价值观以及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技能等方面的进展,不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互动模式、实训任务安排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
很多高职院校《采购管理》课程考试考核形式基本以定量评价为主,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成果优劣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在理解、思辨、应用、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一方面较低的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的认知,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另一方面,单一的考试考核评价标准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仅仅就是记知识、做习题、出勤、写作业等,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中取得高分,考完后拿到学分,而放弃在应试考试之外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OBE的核心思想是以结果为基础,要求教师必须清楚最终培养成怎样的学生,从预期目标来设计《采购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教学任务、制订课程考试考核实施方案,这样可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在明确学生最终能具备什么样的水平之后,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具体的期望。尤其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当中,多数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较强,应该设置实际操作的考核环节或者说提高实际操作在整体考核中的比重。
教学更多的是过程性活动,并不是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整个课程评价环节,要将课程考试考核环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评分表法,即按照不同的权重设置阶段性作业、成果汇报、课题研讨、实训任务、期中测试(在线)、期末测试等一系列考核指标,在参评过程中,除了任课教师外,可以请其他教师和学生甚至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弥补任课教师评价带来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最终由上述评分项共同组成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关于物流管理专业《采购管理》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考试改革方案设计的评价方法如下,考试类别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工具方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总而言之,本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体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全员性的原则。
OBE的其中一个观点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并且都能学好,只不过时间、速度不同而已。仍以物流专业课程《采购管理》教考为例。正考和补考是惯用的终结性考核形式,除了少数通过补考合格的学生外,大部分正考不及格者参加重修以及重修之后的考试,通过及格。学生们都能学好,只是时间不同而已。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坚定每位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成绩上继续提高,以成功的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最终每个人都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当然,这些激励机制还应该随时灵活地做出调整以满足不同进度学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