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业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九中学,黑龙江 海伦 152300)
(一)我国提倡孝道,注重邻里和睦,家庭温馨。孝道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文学作品当中。每当春节来临,远方的游子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谈论一年的辛苦工作和收获,浓浓的亲情在团聚中流淌。每年清明节,人们都要通过春游和扫墓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王维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写出诗人重阳节在异乡的凄凉孤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因节日的来临越来越重。可以说我国众多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文教师开展亲情教育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单亲家庭增多,中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亲情意识淡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馨的亲情,完善自身的品格。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它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情感,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信仰,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下,就更应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渗透,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涌入学生生活,传统文化是越来越远离中学生,所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
和谐的概念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国家层面看,和谐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个人层面来说,和谐是建立温馨家庭、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石。初中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的学生性格叛逆。培养学生的和谐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直的品格,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探寻传统文化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经典课文,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从价值观、思想道德、审美追求等方面解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教材中包含的关爱弱者和普通人的课文,可以深刻体会到爱的博大,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但学生有时难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如学生对课文中的小人物,认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事情不是很伟大,没有学习价值;虽然人物的命运很悲惨,但没有同情的价值,因为他们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会问,好人真的能得到好的回报吗?学生产生这种怀疑的主要原因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到了极端自私的地步。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从“不完美”的形象中看到性格潜在的美好。例如,《信客》中的“不诚实”不美,《背影》中身材臃肿蹒跚的父亲也不美。虽然这些人物没有完美的外表和性格,但他们的精神是美好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人类的美才被创造出来。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教学中不完美的人生是人生的本质色彩,外表丑陋的人,他的灵魂并不丑陋,当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白不完美的人具有美。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需要利用文本让学生感受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丰富教学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资源,借助视频、图片、声音等方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出师表》,教师可以先介绍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然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渲染课堂气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出师表》名家书法作品,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最后,课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如“亲贤臣,远小人”可以重点放映,同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
(三)从开展课外活动做起,从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校园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最好地方。语文教师应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例如,在以“母爱”为主题的班会上,班级成员分组播放母亲的照片,讲述感人的故事。主持人播放完以《孝道》为主题的视频《活着》后,通过班会活动了解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了解到父母的不易,应减少与父母之间的冲突。此外,语文老师和学生还可以策划尊重老师、友谊、诚信、爱国主义等话题的班会。同时,还可以开展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期间,教师和学生将收集相关的文化知识,并参与一些民间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握其精髓,从而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中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元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初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自然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种渠道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