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凤莺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希贤小学,广东 广州 510900)
引言:计算教学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升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是需要农村小学数学教师们踊跃探讨的课题,基于思维导图的计算教学,在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高效计算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立足于自身授课经验,就相关问题和实践加以概述:
在开始计算教学前,需全面分析农村本班学生的思维起点和现状,一方面需了解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性,另一方面也需了解少数学生的思维特性,立足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利用思维导图按部就班地展现思维发展的整个过程。比如说: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一节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在先前的教学中已掌握了一定的口诀技巧,基于这些技巧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编制关于9的乘法口诀。于实践引导中,我们可以先同学生一起温习一下7和8的乘法口诀,唤醒学生的知识记忆,然后交由学生自己进行9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如此一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性空间,二来脱离过去“先创设情境、列出算式,再编口诀”的固化模式。以“四九三十六”举例,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解析每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引导他们回归算式,思考乘法运算的意义所在,整个教学过程由具象化一步步发展到抽象化,把焦点集中于学生探究数学运算的重点部分,把学生的的思维生长点一层层引入更深处,做好知识的正确架构。
总之,农村教师需及时摒弃以往固化的“零起点”思维,多多思索:学生现在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掌握哪些知识?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和认知诉求,探寻教学的立足点,继而挑选出最具针对性的课堂讲解方案,引导学生脱离思维层面的窠臼,为长效学习留足空间。
计算教学一是要重视操作能力的强化,二是让学生在观察、剖析、思考、推算等计算环节中深入感知数学基本思想,继而强化数学思维观念。思维导图是学生拓展想象的外在镜子,其立足于拓展想象之上,把学生肉眼不能看到,身体无法碰触到的思维呈现出来。例如:在农村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节时,在讲解完课本例题后,笔者让学生自己编出三道计算题展开计算,学生开始思考,应该如何设计更合合理?算式数据要怎么确定?哪种类型的算式更有练习价值?基于思维发展层面来看,这些问题的思索和探究远比计算出多少道练习题目更具意义。最后再通过例题的图示,一步步引导学生将“长方形面积”和乘法竖式中的各个步骤的运算构建起紧密的一对一关系,思考其潜在联系,探究小数乘小数过程中数、式、形三者间的转化问题,为学生深入感知小数相乘的潜在算理创设条件[1]。在整个思维发展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将最真切的思维发展轨迹以可视化的导图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助推学生深入理解算理,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思维练习中强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之,外在的数学理论是数学内在思想的重要介质,农村小学学年段的计算教学中囊括丰富的数学思想,唯有多多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更多诉说想法、吸收经验的空间,其拓展性思维方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互动一来可以强化课堂效率,二来也给乏味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更多活力因子,能不能做好农村课堂互动是决定授课成效的关键要素,计算教学中亦是如此。思维导图于农村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计算课堂的优化助力颇多,我们可以基于思维导图开展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互动中学好知识,细化而言,农村计算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主要规分为两种,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2]。前者主要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呈现,教师需变革以往纯粹依靠口头上的言语提问的模式,把要讲解的知识、要提问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也加入到思维导图的绘制中来,师生协力,一同完善思维导图,如此学生既可以收获满足感,又可以强化听课踊跃性;后者主要以导论的方式展开活动,我们在计算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划分为适量探究小组,各小组成员协同绘制思维导图,大家可以自主探讨、各抒己见。导图绘制完成后,由小组长给全班同学展示、解说本小组的导图,教师则要于一旁做好客观评价,及时裨补缺漏,在各小组依次展示完毕后,将所有小组的思维导图整合在一起,绘制一幅全面、细致的思维导图。在这一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协同探究和互动中学习新知识、习得新技能,由以往的灌输式学习到现在的交互式学习,学习乐趣也在不断攀升[3]。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在调动农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在农村小学计算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存在广泛的实践性和可行性。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需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学情状况和教学实际,为计算课堂添加更多活力因子,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更轻松、更高效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激起探究、计算的踊跃性,真正爱上数学计算,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助推思维水平的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