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丽?孙炳华?顾佰意
摘 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海域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但我国历史上海洋意识十分薄弱,认识、开发、经营海洋的意识不足。而在当今为提高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而政策的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一大批海洋人才。因此发展海洋观教育,促进国民海洋观形成,培养海洋人才成为重要课题。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观教育;海洋强国
一 何为“海洋观教育”
“海洋观”这一词看似宏大,其实简易来说可以理解为人类怎样认识海洋,并由此衍生出来的怎样与海洋共处的观念与意识。
人类真正开始认识海洋是在14、15世纪,这时的西欧开始了一个动人心弦的“大航海时代”,以西班牙与葡萄牙为首,人类开始探索海洋,探索世界。哥伦布这样说道:“只要我们把希望的大陆装在心中,风浪就一定会被我们战胜。”可见最开始人们多是将海洋视作被征服的对象。对于海洋,在人们的内心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的畏惧。
但从人类开始真正探索海洋,了解海洋,有关海洋的文化便不断发展,一种较为系统的“海洋观”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发展。现今以日本知名的海洋民族学家秋道智需弥,联合人类学和海洋生物学提出的“与海共生”的新海洋观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提出人类不是海洋的支配者,而是依海而生的生物之一,应以更公正更谦卑的态度对待其他海洋民族,以求共存共生。
伴随海洋意识的发展,海洋观教育也在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在世界上形成较为一致的认知。如马勇提出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海洋意识、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都属于广义的海洋教育[1]。
现在以美国与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就针对海洋教育进行了不断改革。如美国2004年提出的“21世纪海洋蓝图”政策与日本2007年颁布的《海洋基本法》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教育的策略和具体方案。这个时代,海洋观教育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成为一种时代的大趋势。
二 为何我国要发展海洋观教育
(一)我国“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世界范围内海洋资源竞争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海洋。
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和平崛起,我国提出了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前提是国家海洋国土安全。而我国的海洋国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台独”是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最大威胁;我国拥有35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却有一半海域与外国存在争议。在黄海,与朝韩存在海洋主权争议;在东海与日本、韩国存在海洋主权争议;在南海,我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存在海洋主权争议。[2]
其次从世界范围上看,个别西方大国凭借其较强的综合实力,强大的海上力量,依然在海洋安全领域占主导地位,出台一系列海上条约,主导海洋安全规则。而这些规则对我国的海洋安全构成威胁。
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竞争,各国不再满足于近海资源,对深海与极地地区开发和利用的竞争不断凸显,但是因为在深海科技力量、海洋制度话语权方面的差距较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深海利用和控制方面矛盾突出。
随着中国的崛起,海洋意识的不断加强,我国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面、多层次、复合型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
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是其重点之一,中国要与其沿线国家积极进行海上国际经贸活动,在各方面互通互联,实现共同发展。并且这一倡议追求的是一种在尊重各国海洋主权的基础上的合作共赢,不对其他国家海洋权益构成威胁。
安全的海上环境是进行海上经贸活动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国需要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海洋战略作为支撑。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倡议,还需要落到广大人民的心中,培养一大批“海洋人才”。这首先要求民众加强对海洋的认识,提高海洋意识。这种意识与现代所认可的“海洋观”相适应,涉及海洋国土安全、海洋经济和海洋环境保护等多方面。
为了丰富与发展中国的海洋意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海洋观,胡锦涛曾在重要讲话中提到:海洋工作在国家工作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努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十三五”期间,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中也指出要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弘扬海洋文化,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面打造海洋新闻宣传、海洋意识教育和海洋文化建设三大业务体系,积极推进海洋意识教育,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促进海洋意识社会教育。[3]
国家领导人这些政策的提出明确体现了中国现今对海洋与海洋观教育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海洋意识、海洋观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 近代以来我国海洋意识较为淡薄
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海洋上侵略,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军政官员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到了20世纪初,受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掀起了有关海洋和海权问题的讨论。孙中山就十分重视海洋,他曾说道:“在世界之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长占优胜。”[4]但其海权思想受当时时代的影响并未落实在国家政策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领导人对于海洋问题都十分重视,然而建国初期因西方势力对我国实施封锁策略,与传统的重陆轻海观念,毛泽东实施的“海防前线”战略依然侧重陆域防范,海洋处于次要位置。这个时期国家的发展中心依然是内陆。[5]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海上对外事业不断发展,此时国外部分势力加紧了对中国海洋权益的侵略。面对海洋上的争端,以邓小平为首的领导集体坚决维护领土主权,绝不退让,提出“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
2014年,中国海洋石油报社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开展了关于海洋意识的调查,调查的对象是青年。根据反馈结果看,虽然较 1998 年的调查,青年的海洋意识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总体不容乐观。“‘鉴真东渡日本‘明清两朝海禁‘中国海军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1947 年中国收复南海诸岛‘1974 年西沙之战等”[6]事件,只有三成左右的被采访人了解,在一些个別事件上只有一成半的人知道。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当下的中国青年对海洋时事的淡漠和海洋知识的缺乏等问题。
以上看来,中国的海洋观已经有一定发展,然而这些海洋观念依然更多地停留在国家的主权维护与军事实力等大层面。在认识的广度上,依然只有少部分人有海洋意识与观念,未在教育上有所普及。因此引导公众重视海洋、普及海洋知识迫在眉睫。
四 结语
当今,海洋是能够推动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这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同的观点。“重陆轻海”的传统意识早已被时代所抛弃。
中国作为一个很长时间内以陆地发展为主的大国,想要顺应时代,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注定要在海洋发展上下大力气。其中重中之重就是重塑和发展国民的海洋意识,在民众心中形成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海洋观,培养一批海洋人才。
这一时代要求在国家层面已经受到了重视,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但是受传统“重陆轻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国民的海洋意识较为薄弱。这就对我国海洋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的海洋观教育亟需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勇.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古天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战略选择[J].前沿,2012(18).
[3]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的总体设计[C].《海洋世界》综合整理,201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564.
[5]周鑫岩.中国海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6]向南.觉醒吧,中国青年海洋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