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林
【摘 要】《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是服装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把各类德育元素有机结合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里,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想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都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服装结构与工艺
中图分类号: U415.1-4;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3-011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56
1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德育内容不足。《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内容比较偏理工科类,受实用工具主义影响,服装结构工艺类课程的内容理性倾向比较明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比较注重具体服装结构和工艺知识的传授,未能意识到课程中隐形思政教育资源,“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够全员育人,全面育人。
《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内容里中国传统服饰结构和工艺知识缺失。《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中结构部分是以西式服装版型为基础的,虽然很多年来,中国学者也在研究中国人自己的版型,并出了很多成果,但是各高校教授的主流的服装结构和工艺方面的内容还是西式的。课堂教育中易出现“言必称欧美”现象,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难觅踪影,没有课程思政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服装类传统的技术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1],开展课程育人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十分重要。
《服装结构与工艺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能弥补“孤岛式”思政课程德育的不足[2]。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他们除掉在学校的思政课程中接受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外,还会受到来自网络的形形色色的舆论和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可变性极强。如果想要大学生对待网络舆论时时刻刻保持清醒,明辨是非,抵制诱惑,那么思政教育由“专人”教育变成“人人”教育很有必要[3]。
2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课程思政的隐形性德育能够润物细无声。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自我意识强,个性、有主见。传统的思政课程,更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这些内容较抽象、枯燥,易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课程思政建设将充分挖掘本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这些思政元素像盐溶入汤一样融入专业知识里面,这样显性的思政教育变成了隐形的思政教育,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学生,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3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3.1 改革
首先,改变教师观念。传统上,专业课教师觉得课堂内的思政教育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党团组织的事,专业课教师主要是负责给学生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从而忽视了育人的崇高使命,容易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要充分领会到党中央提出的“大思政”教育精神[4],要知道作为教师,无论担任什么性质的课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中心环节。
其次,改变课程内容。《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教材繁多,但基本没有涉及思政元素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全面学习,提取课程中思政元素。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这些思政元素像盐溶于汤一样融入课程内容里。
3.2 教学过程
课程内容划分。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服装原型、衣身省道与省转移原理、衣领结构与原理、衣袖结构与原理、服装整体结构设计与工艺、中国传统服饰结构与工艺分析及服装自主设计及制作这七块。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爱岗敬业、匠心、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协作等德育元素有机结合到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服装原型这块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侧重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的渗透。在教学中,老师重点讲述标准女上装原型的原理和画法,而要求学生自己来学习英、美女上装原型,随后要求学生比较英式女上装原型、美式女上装原型、标准女上装原型的相同与不同,思考原因。如此,学生掌握服装原型知识时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处理服装结构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也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衣身省道及省转移原理这块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侧重协作、合作共赢、尊重他人勞动成果等德育元素的渗透。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给同学讲述服装由二维的平面结构,通过省、分割线等方式转化成现在的三维结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的过程是凝结着各国人民的汗水和智慧。而一件服装从一开始的设计构思,到后来到消费者手里,中间经历很多环节,要经过很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设计构思到商品的转化,所以作为设计师一定要具备与人协作的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持有合作共赢的意识。
这个阶段的课程内容量大,作业比较多,学生如果课上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课下不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那么学习效果就不好。有些同学课下想偷懒,一些结构图不能自己完成,等别的同学做好了,去复制一份,“省时省力”。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现在作业不抄袭,将来设计不抄袭。
领子、袖子结构设计与原理这两块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侧重匠心、精益求精等德育元素的渗透。领子、袖子是一件服装的重中之重,领袖的结构和工艺也是相对复杂,那么学生在学习这块内容时要有匠心,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当然匠心是蕴含在整个课程中的,贯穿始终。好的产品是好的设计理念的载体,而好的产品又是由无数的细节组合而成的,任何一个细节没有做好,都会影响到整个产品,所以设计者必须具有工匠精神。《服装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是注重工艺技术的课程,无论是服装结构的制作还是服装成品的制作,都需要精益求精的匠心,才能做出理想的成衣。教学过程中,匠心精神不光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要求、鼓励中,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给学生的教学示范中。
中国传统服饰结构与工艺分析这块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侧重民族自豪感的渗透。在开始教授中国传统服饰结构与工艺分析这块内容时,要求学生课下通过微博、公众号及各种搜索引擎,收集中国各朝代、各民族的传统服饰相关图文,了解身边的服装市场,有哪些品牌喜欢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并且将搜集的资料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分享。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精神瑰宝,同学们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服饰结构与工艺,能了解老祖宗通过服装这一载体传达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服装自主设计及制作这块,在教学设计时,侧重文化自信、爱家乡等德育元素的渗透。
在服装自主设计及制作这块,要求学生先进行服装款式设计,然后进行服装结构设计,最后将服装成品制作出来。有些同学在款式设计部分能够认真做调研,提取元素,完成款式设计,但是后劲不足,在服装结构设计部分不能够做到严谨、一丝不苟,一些部位的尺寸数据不能够反复推敲,从而影响了后期服装成品的质量,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存在着“烂尾”的现象。“匠心”这个思政元素就很重要,所以在学生自主设计及制作服装开始前,要求学生课下搜集古今中外服装行业中“匠人”的案例,每个同学以PPT或者是其他形式呈现自己最喜欢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匠人”故事。课上,每个同学来介绍自己的“匠人偶像”哪些地方值得人学习,哪些地方让人尊敬和感动。相信匠人们对产品的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等精神能够慢慢感染到学生,当学生因为做设计枯燥想放弃时,他们会想到匠人们的坚持、耐心和专注,当学生想应付课堂和作业时,匠人的专业、敬业形象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希望学生也能够像匠人们一样,对精品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
服装自主设计时,要求学生以地方文化为主题设计服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和实地调研,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提取设计元素,提取设计元素过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呈现,最后进行服装款式設计。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调研,学生对地方文化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感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3 教学反思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改变了教师观念,“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不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校时能具备不断地雕琢产品、改善工艺、享受产品升华过程的工匠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行业认知能力,专业自信,能力自信。只有这样,学生在走向社会后更有可能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继续保持匠心,孜孜不倦。
《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授课班级的学生是艺术生,他们偏向于喜欢服装款式部分设计,对结构这类课中的公式数字心存恐惧。教师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简单模仿、记忆和重复练习,学习过程枯燥乏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课程思政建设后,思政元素会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课程内容更丰富和教学方法更多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志生,边胜潮.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_王志生[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140-142.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3-36.
[3]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59-63.
[4]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