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华强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是目标也是职责,本文是对本校围绕“艺工结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改革探究的论述。
【关键词】艺工结合;设计;创意产业;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J5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3-00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3.037
设计学类相关专业较长时期以来一直是高校热门专业,尤其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背景下,全国上下从一流大学到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与此同时专业教育模式大同小异,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让设计人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地方独立学院,在应用型高校定位下,设计专业建设必然需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需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创意设计人才要求。
1 “艺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真正的开始。我国设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通过大量学习国外教学模式,尤其是受到包豪斯的影响,直至今日,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体系依然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设计教学的基础,但正如设计史家杭间教授所认为的,中国设计教育对包豪斯设计教育之间亦存在误读[1],突出表现在将包豪斯设计教学中训练变成目的,或者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功能主义,抑或片面的形式主义,乃至对其基本纲领:“艺术与手工艺统一体”[2]认识也存在误区,导致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甚至被认为落后的守旧的文化符号。在此情况下,设计教育问题可想而知,而当代国外设计教育思想不断引入,必然存在消化不良或者水土不服的情况,又由于受高教产业化利益所驱,国内高校又热衷竞相模仿,也不免鱼龙混杂,人才培养效果自然良莠不齐,总体情况令人担忧,设计教育改革未能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其结果是培养的设计人员眼高手低,或者眼手双低,具体表现为创新创造力不足,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低下,而创新实践能力是艺术设计人才的最核心技能,也是社会对创意人才首要的要求。
在此大环境下,我校设计学科根据应用型高校定位,确立以适应地方创意产业发展需求的“艺工结合”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艺工结合”,是“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艺工结合”,强调“艺术”的创新创意思维,加上“工艺技能”的严谨实践动手技能,让我们的学生既会想又能做。
2 “艺工结合”培养方式的展开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过程,前期研究分以下几个阶段:
(1)校企调研,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国内的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对相关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创意产业相关公司的市场调研,了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创意人才需求。研究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以及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落实方案,对各种调研的资料进行汇总,并分析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优缺点,从而形成我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做好理论基础。通过师生座谈会,并广泛听取企业负责人、专家的意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形成总结报告。进而确立以“艺工结合”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3)实践方案,根据“艺工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执行注重发展“创新思维”、“艺术素养”、“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实践艺术创意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的深度交叉融合。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体系、社会实践教育,学校、社会联动培养机制,“艺工结合”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重视自身设计实践锻炼,重视引进具有丰富创意实践背景和工艺技能有特长的专业教师。
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艺工结合”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执行。
3 人才培养过程与成效
3.1 教学模式多样化探索
3.1.1 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担任
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公共专业基础课程阶段和专业模块课程阶段,通常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并非设计专业教师承担,因此造成与后续的专业模块课程关联度不足,致使基礎课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不明显,基于这种情况,提出让专业设计教师担任相应的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一开始就理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让基础课程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实践证明,这对专业学生十分有益。
3.1.2 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结合
为了让专业的重点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有效提升实践能力,我们严格要求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与具体的设计项目实务结合,专业课程与社会实际项目结合,或者相关竞赛结合,使专业教学不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创意设计能力直接受市场的检验。当前,国家、省、市,以及相关专业组织活动丰富,相关学科竞赛融入课程,也大大提升了学生专业交流与竞争,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为学生自身、也为所在学院提升专业知名度。
3.1.3 校企一体化教学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来自企业实践一线的导师参与课程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采用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组合形式,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或者邀请企业资深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培养。达到一种最佳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3.2 专业课程设置探索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具有跨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此现实情况下,高校艺术设计只能首先通过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增加相应的文化素质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培养专业技能同步进行。
3.2.1 注重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课程设置
对于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首先就是对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编写与修订过程中,有计划地有选择地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这些都将称为我们创意设计人才坚实的创意基础、创意灵感的来源。我们特别增设了文化素养方面的专业任选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述》、《文学名著赏析》等;此外,为提升综合艺术素养,特设纯艺术相关课程如《书法》、《中国画》、《油画》、《版画》等。
3.2.2 合理安排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学习比重
一方面,课程安排中的专业技能课程与理论素养的课程的比例调整,一改技能课程比重偏高、文化理论课程比重偏低的常态。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组合,一般以实践与理论6:4进行,相当于部分课程达到5:5。旨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3.2.3 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引入教学
我国工艺美术史家、设计教育家张道一先生认为“民间美术与一般美术的绘画、雕塑、工艺等并非横向的并列关系,而是纵向的基础关系,”民间艺术是艺术的母体、本源,道一先生称其为“本元艺术”[3],对设计人才培养而言,这些体现自身民族文化基因的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民间美术更体现在工艺技能方面训练。在现代全球一体化今天,传统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与当代设计面貌的多元文化的客观需要。为此,聘任本地民间美术传承人为指导教师,开始选修课程,建立工作室进行指导培训,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形成研究小组和科创团队。
3.3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3.3.1 对接市场,强化实践课程
创新實践能力是“艺工结合”目标的具体体现。我们在实践教育中,从最初的专业认识实习开始,让学生了解设计也的整个过程,包括参观企业、创意园区、设计创意成功人士的专业讲座,在学习之初让学生清楚设计与生产市场的关系。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数量,强化社会需求的实践技能的课程训练。同时,课程内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实践比重。与课程实践训练配套的都建设有相应的实验室,确保所有实践实训课程有专业导师和专业实验室条件下的专业训练。注重设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全面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在进入大三以后,每学年定期二周的校内外实训课程,主要通过对市场的考察、专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和专业实战课题的实训,让学生与社会接轨、跟实践接触。
3.3.2 整合资源,拓展实践平台
基于我们“艺工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各专业的实践技能培养的实验设备,已建成地市级实践实验示范中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校内实践平台。与此同时,在本地的创意产业园区、多家创意设计公司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积极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大学创业项目,将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成果申请相应的专利,进而拓展延伸专业技能水平和加大专业研究深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和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项目等,几年来,获立国家、省、市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4 小结
作为地方独立学院培养的创意设计人才,尤其需要重视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体现“艺工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艺工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强调艺术创意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工艺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努力成为“会想能做”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新技术、新理念在不断融入专业、社会的新要求在不断产生,这势必要求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创新,才能让我们培养的创意人才满足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设计与包豪斯_误读与自觉误读《艺术设计研究》,2011(02):80.
[2]舒普.弗里默特,汪建军译.包豪斯的“教”与“学”《新美术》,2011(6):11.
[3]李砚祖.从民艺学到艺术学——张道一先生学术思想散论,文艺争鸣,20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