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
一张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它是这张报告的“身份证明”,说明是谁的标本、从哪儿来、又取自什么部位等。
第二部分是病理医生对肉眼和通过显微镜放大后观察到的现象的客观描述。肉眼可以看到标本的颜色、数量、大小等,例如:胃窦:灰白色组织2粒,直径0.2厘米大小。
显微镜下需要观察的内容比较多,首先是对炎症程度的评估,通常我们会根据炎症细胞的多少分成三个级别,分别用“+”“++”“+++”表示轻、中及重度。在这些炎症细胞里,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用来评价慢性炎症的。
另一种特别的细胞,我们叫它“中性粒细胞”,它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报告中“活动性”的程度。这个细胞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提示一种特殊感染的存在,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幽门螺旋杆菌,英文缩写为“HP”。研究表明,HP的感染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报告里还有萎缩和肠化的表述。我们将胃里的腺体比成排放的凳子,抽掉几个后,凳子少了,这种腺体数量上的减少是一种萎缩:但如果把部分凳子换成了别处的椅子后,原来的凳子还是少了,那是另外一种萎缩,比如“肠化”,就属于化生性萎縮。胃的腺体可以分泌胃液,发挥消化和促进吸收的功能,腺体数量少了,功能自然会受到影响。
“肠化”顾名思义和“肠”有关,说得好好的“胃”怎么会和“肠”搭界呢?其实我们身体的细胞是非常狡猾的,生长的环境变了,它们也会变,明明在胃里的东西却长得和肠里的一样,变了样的细胞是发挥不了原来的功能的。
最后一行如果出现“异型增生”这四个字,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一种癌前病变。它有“轻”“中”“重”之分,轻、中度异型增生需要定期复查,而高度异型增生则需要尽早手术治疗。清除早期病变,避免一场可能发生的灾难,这是胃镜活检最有价值的地方。
除了这5项内容需要详细区分程度,还有一些在镜下观察到的现象需要描述出来,与报告中的“其他组织学变化”相对应,例如糜烂、脂质岛、淋巴滤泡等,淋巴滤泡的出现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所致,正常胃黏膜中不存在,如果在中老年患者中出现也应引起注意。
最后一部分是病理医生通过全面观察后做出的最终判断,也是对第二部分客观记录的总结,例如:慢性萎缩或非萎缩性胃炎。
当异型增生程度超出前面所说的重度时就是癌了,这时我们一般不再描述,会在诊断部分直接报出明确诊断。
总而言之,拿到一张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首先核对信息,确定是自己的报告,接下来重点看有无“活动”“HP”和“异型增生”,发现问题,及早就医,防患于未然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