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敏
【摘 要】为了提高我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深化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本文从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定了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标准,用于指导教学,以期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标准;药品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4-020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97
1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适用专业:药品生产技术;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34;学分:2;授课时间:第2学期;前导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学,通过学习知道人体的结构和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帮助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后续课程:药物制剂技术、生物药物生产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知道微生物基本知识和概念、微生物制药的流程、药品生产中各环节对微生物的控制以及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等,为药物制剂技术及生物药物生产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課程概述
2.1 制订依据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2015年)》及江苏护理职业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2 课程理念
本着“注重素养、能力衔接、学做一体”的理念,在教学中将职业素养、学习态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为岗位能力服务、为后续课程服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践行“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理念。
2.3 设计思路
《微生物学》课程是依据药品生产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设置。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充分夯实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职业教育,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紧密围绕岗位需要的能力进行开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素养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方式,注重过程、关注素养、多重评价、体现信息化手段。
3 课程目标
3.1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熟悉这些理论和技能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查阅文献养成主动学习及终生学习的习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2 具体目标
3.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分类、各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营养、生长与控制、遗传与变异、菌种选育与保藏等基础的微生物学知识。
2)说出微生物制药流程、抗生素药效学相关知识、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3)能正确进行培养基配制、细菌分布检查、紫外线杀菌试验、药敏试验操作并分析结果。
4)能熟练使用常见灭菌设备,进行无菌操作。
5)能正确利用显微镜初步辨认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能将本课程相关知识、技能应用于今后的药品生产实践工作中。
3.2.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菌分布检查等实践活动,感受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2)通过讨论微生物污染导致的药品污染案例,体会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的意义及药品生产工作中的微生物控制意识。
3.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微生物的分布、生长与控制等知识的学习,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和良好的无菌操作意识。
2)通过课前预习等环节培养成主动查询资料、阅读专业书籍的习惯。
3)通过各种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格的纪律观念、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良好的沟通能力等。
4 课程内容设计
内容选编原则教学内容的取舍主要基于职业岗位需要、后续课程需要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需要进行。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具体内容见表1。实训项目主要有:细菌分布检查、培养基配制试验、显微镜使用、细菌染色技术与细菌形态观察、细菌的控制试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杀菌试验)、细菌的接种技术与药敏试验K-B法等,实训共计8学时。
5 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
5.1 教学方法
教学上要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问题引导教学法[1]、案例教学法等[2],将微生物学基础的基本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有重点的介绍微生物学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现代医药卫生、药品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教学方法上充分把握微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建议采用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课堂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并通过运用不断加深熟悉。合理运用实物、标本、录像、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手段来加强直观教学[3],以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自我保护以及防火防毒安全意识等教育。
5.2 考核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应通过课堂提问、布置作业、平时测验、实验态度、期中和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新知识能力的综合考核,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各项任务。
综上,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的实施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是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也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是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课程标准也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盟盟.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5(28):141-143.
[2]陈潇.论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5(26):94-95.
[3]孙颖,曹珊,梅雪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医院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探索[J].光明中医,2019,(34)16:2575-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