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方启
宏村 画里人家
宏村,我不是第一次来了,来过了还想来,自然是沉迷于这座桃花源里的奇特牛型村庄。与第一次到来间隔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感觉宏村还是那个画里和电视里反反复复出现的村庄的样子,画桥美得像月亮,湖水反衬着它端庄的身姿,一百多栋明清时的古建筑,似乎成为建筑史上的永恒,无论时光怎样的流转,它们不改其本色。所不同的是,我已不再是十年前的那个我了。
桃花源里的村庄,那只能形容宏村的过去,今日的宏村,与中国众多寂寥的村庄相比,反差是异常的明显,所能有的只有喧闹和嘈杂,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它已经没有宁静了,即便是夜晚,也能听到欢闹的人语与笑声。那么多人的到来,就为了看看那些房子和流水吗?我没少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不过至少我个人是为了体验一种远逝的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还有一群生活得相当滋润的人。虽然他们也有酸甜苦辣,但是程度想必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滋润在哪?我们的先人说得好,不看吃的看住的,住处,就是最好的答案。
说宏村是山乡,但水比山更显寻常,没有了水,宏村的风韵必然逊色不少。百十户人家,巷弄交错,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导游告诉我一个经验,进门逆流而上,出门是顺流而下,跟着水走,你就不会迷失方向。说宏村是水乡,近处的山柔美的线条又是异常的明显,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山的倩影。宏村,分明就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山因水秀,水因山灵,说得不假。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匠心独具地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牛形,显然是看不出来了,据导游说,九曲十八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牛肠”两旁民居为“牛身”,村中两个古树,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
翡翠谷 人间仙境
翡翠谷,位于黄山风景区南大门汤口镇山岔村。翡翠谷,多美的名字!听到这样的名字,眼前突然一亮,想象立刻鲜活了起来,翡翠谷能拾到翡翠吗?
置身峡谷之中,感觉就如在仙境一般,我自己是不是至此再也不用食人间的烟火了?一条长达20多公里的峡谷里,分布着100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彩池,彩池随周围景色变幻、太阳角度及光线明暗的不同,或晶明或翠绿,变化万千,绚丽多彩,潭水深浅各有不同,在阳光下泛出青、橙、綠、蓝、黄、白等多种颜色,景象蔚为壮观。池底岩石纹理相衬,恍如一大块翡翠。谷中竹林繁茂,泉流潺潺,岩石之奇瑰,水色之清丽,令人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翡翠谷名称的由来吧。在这样的池水中沐浴一次,没准也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吧?
行在谷底,必须不断地仰望再仰望,能够不断地发现美好的事物,更让心中的浮躁与孤妄渐渐没了踪影。我也顿时开悟,为何总是有络绎不绝的人往这山谷里钻,进入这里,所能看到的应该是不一样的人生。流水是一种态势,目标坚定,朝着远方一路奔袭,别说流水总是往低处走,往低处,满盘皆活,往高处,可能连最起码的活力也丧失掉了。谷中的竹木又是一种态势,见缝插针,根基越发牢固,似乎领悟了某种生存的道理,要想安身立命,就得做足脚底下的功夫。还有谷中的路,尽管九曲十八弯,那又何妨,起伏坎坷彰显的是锲而不舍的追求……这应该算得上我在翡翠谷拾得的翡翠吧。
屯溪老街 茶香飘逸
终于到了闻名已久的屯溪老街。早就听说过有那么一条老街,也在屯溪路过了许多次,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光顾一下那条梦幻一样的老街。而今穿行在一条直街、三条横街和若干条小巷里,领略着鱼骨架形分布的不同年代建成的数百幢徽派建筑构成的街巷,看着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就在老街的旁边交汇,那种感觉好像是时光倒流,有着难以名状的奇妙。
当地人讲起屯溪老街,话匣子也便打开了。据他们介绍,清朝初期,老街就已发展到“镇长四里”,在城镇建设像面团一样发酵的今天,四里的长度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四五百年前的农耕时代,这种规模已经不小了。说到屯溪,不可不说具有地方特色的“屯溪绿茶”,这应该算得上是当地一个响当当的招牌了。清末,屯溪茶商兴起,作为拳头产品的绿茶行销一时,与茶叶相关的产业自然也是趁势而上,茶号林立,加入到茶叶生产行列的人自然是与日俱增,不断壮大的古镇几乎处处飘茶香。在今天,茶香越发浓郁,茶的产品不再仅限于绿茶了,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这一个个知名品牌随处可见。
茶香浓郁的老街的建筑保持着传统的徽州古建筑风格,店铺云集,大多为传统的二层,属典型的下层店铺上层生活用房格局。建筑体量大小相间,无论内外,色彩淡雅,古色古香。历史上的老街虽数经兵火战乱,房屋因受到破坏而重建,但是基本风貌没有改变,依旧是小青瓦、白粉墙、马头翘角的结构和款式。老街上的建筑物全为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在挑檐、挑枋下,通常装有鹅颈轩,既起支撑、牢固作用,又起装饰效果。楼上,临街装木栏与裙板,并安置有各种花窗,由此,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是何等的精致和典雅。
据说老街店铺门楣上流光溢彩的金字招牌多出自书画名家之手,能看得到名字的就有王朝闻、启功、沈鹏、亚明、唐云等大家,这更是加深了这条原本就有着不小影响力老街的文化底蕴。
到了徽州,自然不时会看到徽商的踪迹。徽商造就了古徽州的辉煌,徽商也造就了徽州重镇屯溪老街,作为今日黄山市区重要发祥地的屯溪老街,是随着徽商的兴起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元末明初,有婺源、歙县等地的商人,为方便土特产和食盐的中转,在率水、横江和浙江聚汇的三江口附近,建立栈房,囤聚货物。明代永乐年间,有个具有代表性的休宁商人程维宗在此基础上再建新的店铺,还在店铺之间建亭阁,供来往行人休息,从此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屯溪街市。明、清两朝,徽商崛起,屯溪老街凭借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以及横江、率水汇合直通钱塘江的有利条件,成为徽州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老街获得了迅速发展。老街在明代成为颇有影响的“一邑总市”、清代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茶务都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战乱大量人口内迁,又发展成皖南的商埠重镇,获得“小上海”的名声。
茶叶只是屯溪老街特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的特色。清朝末年,屯溪老街已发展为钱庄、典当、银楼、药材、绸布、京广百货、南北货等行业比较齐全繁荣的市场了。紫云馆改建于清咸丰年间,同德仁药号开设于清同治二年,程德馨酱园创办于清咸丰十一年,郑景昌南北货号的前身大昌南北货开设于清同治年间。那么多的老字号,就是老街兴旺的见证。民国时期,屯溪老街曾名中山正街,已有“沪杭大商埠会”。安徽省厘税局、盐公堂、商会等商业机构均设在屯溪。统战期间,大批商贾和难民涌入屯溪,三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屯溪,于是人口骤增,经济一度繁荣,“小上海”之称由此而来。
不过,走在屯溪老街,最吸引我的还是那香飘四溢的茶,一个爱茶的人,闻着那扑鼻的香气,怎么可能不为之而沉醉。老街的来客太多了,送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摩肩接踵,南来北往的人们,或许都是为了体会它独特的魅力吧,就如同品茗,为的是那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