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摘 要:文化消费是对文化产品的占有和使用,用于满足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价值观是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通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内容,认为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产品和网络文化产品,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层次不高、网络化的特点,通过优化环境、丰富教育形式、提高大学生自身修养三个方面提出改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措施,以期引领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文化消费;核心价值观;引领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多元文化,这不仅刺激了国内的物质消费,也带动了国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里日趋成熟,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对消费内容有自己的选择倾向,如果不加引导,容易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产品中迷失方向,造成一种非理性、堕落、低俗的消费特点,对其正在形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继而成为其成长成才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有必要研究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并对其进行适当引导。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与物质消费相對应的一种消费形式,它是指对除了基本的物质资料消费以外的其他内容的占有、享受和使用,主要包括教育、科教、艺术、体育、服务、旅游、信息、心理文化等文化产品,用于满足人们的安全、人际交往、自我实现等需求。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层次更加高,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文化消费能够推动物质消费,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继而产生新的需求,应需而生,促进国家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健全。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对文化消费的内涵研究、功能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对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而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同学者的研究对象有所不同,有的学者侧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居民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当代大学生上。国外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理论颇为丰富,其中,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文化消费是文化商品化的结果,并对文化消费的异化现象持一种悲观态度;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权威[1],因此,文化消费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差异;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能够创造符号意义的行为;彼得森认为人们通过文化消费模式的选择界定社会阶层。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内容
1.多集中于学生自治组织倡导的消费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大学生活动的场域主要集中在校园或者校园周边,因此,他们主要的文化消费产品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就线下而言,由于大学生活动场域的局限性,大部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消费主要是在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譬如学生会、社团,学生自治组织开设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则是其消费的内容,包括各类文体艺术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传统文化活动等,由于各个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度均较高,因此,这类文化消费活动相对而言则比较高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除了学生自治组织的一些消费内容外,校园的各类服务机构也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譬如学校图书馆琳琅满目的图书,不失为大学生消费的好去处。但据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这类产品上的消费热情并不高涨。
2.网络文化消费如火如荼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兴起,使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未来传播的重要形式。大学生日渐成为低头族,微信、微博、手游、抖音等热门娱乐项目日渐成为大学生的新宠,被称为网络文化消费。网络文化产品更新速度快,能够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喜好,产品样式多样,图文并茂,深受青年追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高科技文化产品大多能引起青年的主动消费,由此造成一种不好的现状,即自媒体文化产品有取代传统文化产品之趋势[2],且青年大学生低头族群体日益增多,给传统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特点
1.文化消费层次不高
高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提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雅化。校园内健身设施随处可见,图书馆的图书琳琅满目,知名人士的讲座如雨后春笋,话剧、舞台剧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如火如荼、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这些都为大学生文化消费提供了良好可供选择的余地,但反观现实,目前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多为娱乐性消费。有上课任务的时候,大学生多按时上课听课,学习课本知识,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而没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多足不出户窝在宿舍,通过手机点外卖,在宿舍玩游戏、看电影或是聊天。据安徽省F高校每个月对学生的借书量统计,有40%的学生月借书量不到1本,有的学生甚至半年都不去图书馆借一次书,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学校苦心打造的硬件条件了,而且对学生文化文学底蕴的提升非常不利。专家讲座讲学也多为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到场签到,各类学生活动也以学分作为砝码才能吸引学生前去参加。传统的文化消费内容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大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消费内容层次较低,有些甚至是低俗化庸俗化的消费内容,一味地追求娱乐性趣味性,而不去考虑其内容的正确性,更不用说是高雅消费。
2.文化消费趋向网络化
网络对于爱好猎奇的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加之传统文化消费内容的枯燥乏味,校园文化的线下消费有被线上消费取代之困境[3]。大学生在高考后,学生家长为了补偿学生高中三年的辛苦,纷纷为孩子购买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而大学生在离开了高中三年压抑的生活后,面对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学习环境,面对自媒体时代的日新月异,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年龄,青年学生容易受到铺天盖地广告的影响,容易选择网络文化消费产品,而网络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巨大,青年学生一旦入坑,容易沉迷于其中而耽误学业。部分学生思想偏激,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障碍,长期沉迷网络,会在网络中迷失自我,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个人的三观形成,而且对现实人际关系处理、学业学习等各方面都产生不可言喻的负面作用,有的学生甚至选择永久的生活在网络世界中。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改进措施
(一)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的全环境育人机制
家校联动,合力构建全环境育人模式。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一单一层面,而应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如果家长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内容是低俗的,家长沉迷于网络,那么可想而知,子女的文化消费内容也会同父母如出一辙。社会各大主流媒体应弘扬主流价值,敢于发声,积极发声,深刻剖析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文化内容,让青年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主流价值,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身兼重任,除了在资金上积极投入,建设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外,还要立足青年学生特点和喜好,创新消费形式、丰富消费载体,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提供平台。同时,由于矛盾特殊性的普遍存在,还应对学生群体予以划分,将文化产品细分为不同类型,譬如学术型、体育型、文化艺术型等,針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消费门槛,分层分类的消费方式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各个群体的消费需求,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消费档次。
(二)学生工作人员应丰富教育形式
思想教育工作重在平时,教育形式力求多样。正确的消费观的教育要放在大学生入学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加强消费观的教育。消费教育要点面结合,既有全体学生的讲座式教育,也要有单个学生的个别辅导;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也可以广泛利用新媒体,通过线上传播将正确的消费观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同时,师生沟通交流是引导正确的文化消费的基础和保障。解决学生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采取适当方式同学生沟通,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考虑,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走入学生内心。高校专职辅导员、就业指导员、心理咨询师等学生工作队伍要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网络打破了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很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疑惑和行为上的混乱,这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极大的挑战,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网络的发展。文化消费的教育和引领更是如此,诚如前文所述,立足学生实际,切实了解学生需求,据此对学生的文化消费进行适当引导。
(三)高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文化消费修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改善大学生文化消费,首要的任务便是从大学生自身入手,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首先,大学生应正确面对网络发展的利弊,明白网络世界在开拓他们视野和丰富其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大学生应认真学习,多接触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官方的文化研究中,在正三观的同时,提升自己对多元文化的辨别能力。其次,多元文化中,高雅与庸俗共存,低俗与高尚并进,甚至还有正面的反映和负面的声音共同发声的情况,青年大学生在提升自己文化辨别能力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抵制低俗文化[4]。从众心理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面对低俗文化产品,有一个人消费,就会有第二个人消费,继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蔓延之后便是群体消费,面对低俗文化,青年要大胆地说不,除了自己不去消费外,还要敢于发声,采取实际行动使身边的朋友也远离这些低俗谄媚之物。最后,消费习惯不是一蹴而就,他深受家庭、社会等周边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也许每个人身上都有消费陋习,面对不同的消费习惯,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攀比、跟风等现象,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并不总是理性,社会所吹捧的消费习惯也不一定是合理的,理想的文化消费习惯和现实的消费差异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外在环境除了对正确消费习惯进行引导外,大学深还应学习积极先进的文化消费理念,克服唯物质、实用主义等错误的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消费习惯。
[参考文献]
[1]朱立通,文化消费研究综述[J].文化发展研究2014(01):197-208
[2]陈昀岚,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消费特点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6(05):43-44
[3]金广,大学生核心价值内化途径探讨——基于文化消费视角[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6):79-82
[4]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06):163-169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810371015)。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