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敏,王远玲,朱勇德,符国平,蔡德南
(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三亚 572000)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es, HC)是指一系列需要快速降低动脉血压治疗的临床紧急情况[1-2]。据国外急性高血压治疗注册研究结果[3]显示,HC患者急性期死亡率可达6.9%,发病后90 d死亡率和再住院率达到11%和37%。而国内,据范振兴等[4]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高血压病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高,同时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故HC的发生率更高。目前,应用起效快、半衰期短的静脉降压药物将血压迅速而适度地控制在合适水平是治疗 HC的首选方法[5-6]。近来,有临床应用表明,穴位按压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7-9]。鉴此,本研究旨在观察耳穴贴压辅助治疗HC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HC患者,共8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47~85岁,平均(70±5)岁;体质量59~92 kg,平均(71.32±8.94)kg;病程1~15年,平均(7.79±2.94)年;高血压急症38例,高血压危症 5例。对照组中男 19例,女 23例;年龄 51~83岁,平均(70±5)岁;体质量 57~88 kg,平均(62.03±8.82)kg;病程 1~13 年,平均(7.83±2.86)年;高血压急症39例,高血压危症3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及证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10]修订版,血压>180/120 mmHg,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危症。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愿意按试验方案接受治疗;③对本次试验的目的、耳穴贴压的主要作用以及药物治疗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表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非高血压危象者;②依从性差,不遵医嘱,疗效无法观察者;③伴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全身慢性疾病者;④患有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及其他系统性疾病者;⑤患有精神疾患或营养不良者;⑥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者;⑦临床资料不全者。
给予常规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迅速恰当地将患者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最大程度地防止或减轻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耳穴贴压。取耳穴降压沟、降压点、耳尖、神门、交感、内分泌,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穴区,由医师双手的示、拇指于患者同侧耳前后进行捻压,每次每穴按压 1 min,力度从轻到重,每 15 min重复1次,共按压6次。
6 h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评估分别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
参照孙赟等[11]相关疗效标准拟定。①2~6 h内血压降至160/110 mmHg左右;②降压过程平稳,4 h内的血压不低于 140/90 mmHg;③降压效果持久,血压不再高于180/120 mmHg;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⑤重要脏器并发症减少。
显效:满足以上5条标准。
有效:满足上述3条或3条以上的标准。
无效:除显效和有效的患者。
采用 Excel 2007工作表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 72.1%,对照组为 4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压达标时间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血压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压达标时间比较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压达标时间比较 ()
注:目标血压为150±5/100±5 mmHg;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mmHg) 血压达标时间(h)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201.36±10.25/128.57±9.15 150.93±8.561)/105.64±7.231) 3.97±1.08对照组 42 205.58±13.35/125.66±9.58 161.57±9.94/112.78±8.14 4.65±1.13 t - 1.637/1.432 5.292/4.278 2.837 P - >0.05 <0.05 <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评分比较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评分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神经系统症状 观察组(43例) 对照组(42例) 症状缓解所需时间(h)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 观察组(43例) 对照组(42例)头痛 2.65±0.87 0.86±0.341)2) 2.71±0.89 1.10±0.391) 3.43±0.962) 4.47±1.05嗜睡 2.23±0.71 0.54±0.291)2) 2.23±0.71 0.78±0.351) 2.57±0.882) 3.29±0.91抽搐 1.12±0.38 0.29±0.151)2) 1.16±0.39 0.37±0.161) 1.15±0.272) 1.35±0.32昏迷 1.07±0.42 0.23±0.121)2) 1.05±0.43 0.34±0.141) 1.14±0.292) 1.30±0.30
高血压危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危症,系短期内血压急剧升高,并伴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临床现象[12]。临床上,将HC分为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危症。前者以血压突然升高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后者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急性心力衰竭、脑梗死、肺水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等。据Varon J[13]报道,美国20岁以上的人群近30%患有慢性高血压病,其中高血压急症的发生率为 1%~2%。同时,在一项关于前瞻性的研究中,Saguner AM等[14]随访了89例高血压患者,在平均1.6年的时间里,有15.3%患者出现过高血压危象。目前,HC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刺激、创伤等应激、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以及不恰当的降压治疗等有关[15]。临床治疗上,HC一旦确诊,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治疗原则是①快速而适当地降低血压,去除导致急诊的直接原因;②调治受累靶器官的损害,恢复脏器的生理功能;③巩固疗效,对继发性高血压进行病因治疗;④快速降压治疗的同时要防止血压过低而超过脑循环自动调节的限度。
HC属于中医学“风眩”“头痛”等范畴[16],其发病因素据周兵等[17]研究称,多与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有关,并指出主要涉及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扰为标。耳穴按压基于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适应范围广泛。《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表明耳与脏腑在生理上、病理上和功能上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了通过经络脏腑的络属关系,使耳与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相互密切维系,能敏感地接受到病变的信号,从而通过对耳部相关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对此,现代医学也证明,耳廓有比较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组织,通过耳穴按压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起到止痛、镇静、降压、调节内分泌等作用[18]。另外,有临床应用表明,通过耳穴按压,可疏通经络、通达气血、调整阴阳,使血压趋于正常[19]。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另外,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压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两组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症状较治疗前明显缓解,且观察组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初步肯定了耳穴贴压辅助治疗 HC患者,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且快速降血压、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中选用降压沟、降压点、耳尖、神门、交感、内分泌耳穴进行按压。其中,降压沟、降压点可直接控制血压[20];耳尖穴能快速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有很好的即时降压作用[21];神门为止痛要穴,能调节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自主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消炎、镇痛和安神等功效[22];交感有舒筋理气、活血止痛、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内分泌是人体内分泌功能的重要穴位,主治高血压等。同时,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能更好地补气血、调阴阳。诸穴皆行气血而治其本,以改善眩晕、头痛、血压增高等症状治其标。而对于两组中治疗无效者,均因为年高体衰、高血压危症等所致。
综上所述,耳穴按压既与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密切相关,又与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密不可分。但鉴于耳穴按压的降压处方尚无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因此,仍有待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和耳穴穴位配伍以及“急危重病”的相关研究,以进一步指导耳穴贴压治疗HC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学治“急危重病”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