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竹英
(江西省修水县义宁小学,江西 九江 332400)
因为小学生心理与年龄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如果只是依靠固有模式去学习、去思考,那么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遇上阻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锻炼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此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逻辑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该模式影响下,学生能够根据各种图形、模型、不同数字等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的出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解决困难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逻辑思维使自己的思维创新力与空间想象力得到激发,进而得出正确答案。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其对于不同的概念总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就说明思维存在发散性,同时小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锻炼自身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反应能力与观察力。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有些同学则学习能力较差,通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以此对学生日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注重手段灵活性:这是因为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二是遵循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完全遵循新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通过有效方法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更加完善,随后根据新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三是循序渐进推进教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盲目追求教学效率或者效果,为学生设置不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而是应当采取循序渐进手段,逐步完善小学生逻辑思维体系[2]。
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在的了解与认识,通过空间量化与数形结合,使得逻辑思维得到深化,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也得到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形象化、直观化进行讲解,可以将图形转变成数字,利用数字指导学生解决问题[3]。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堂必修课就是学习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师在对该类型题目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变化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观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否一致,随后让学生计算出长方形面积,通过得到的答案,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面积是一样的。随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拆分成一个长方形、两个三角形,将这三个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利用两种计算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其可以利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使得学生思维深度得到有效锻炼,从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学。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比如小学数学中一道常见题目就是同学小红每天每一分钟她能走二十米,同学小明每天上学每分钟能走三十米,现已知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远一百米,如果小红和小明每天都能同时出发,但是能同时到达学校,那么请问小明家与到学校是多少米呢?通过这个问题,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将两个学生到学校的时间与距离分别罗列出来,随后自己计算一下每个同学从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随着每个人的速度、时间都是不同,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等信号灯的时间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带入,对问题有一个延伸与拓展,随后利用实际生活来解决数学问题[4]。
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进行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直观想象力。学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其中,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轻松、愉悦、欢快的课堂,通过创建不同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比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关于小明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讲解这道题时可以换一种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体育比赛,根据距离与时间计算出班级所有同学速度,最后求出两个学生到终点的距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该题目的重点,也能使学生对该计算方法有更深刻的记忆[5]。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将数学知识进行外展或者延伸,注重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此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思维优势,对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拓展,从而促进学生朝着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