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岩
(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辽宁 盘锦 124000)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兴趣对帮助学生学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很多小学生在刚接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会有新鲜感,再加上学习内容也不难,他们自然有兴趣。可是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持续开展,就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不愿意上综合实践课
有些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他们就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学这位老师的课,甚至不愿意听,更谈不上动手能力的培养了。
二、学习兴趣的减弱
当学生上过一段时间综合实践活动课,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觉得综合实践课可学可不学,觉得枯燥乏味,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总是敷衍了事。
三、教师和学生不重视
因为不涉及到考试内容,所以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备课的时候就是一带而过,学生上课的时候更是觉得看看就可以了。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该如何组织相关的动手活动,构建全新的综合实践课堂的教学模式呢?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经验告诉我:如果学生对某个教师有好感,喜欢哪位老师;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肯花时间来学习这门课程,成绩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反之亦然;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处处尊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还要讲究批评的方法,更要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的学习。
例如:在三年级上综合实践课时,学生们正开着火车说着交通标志,等到了小成这儿,站起来支吾了好久,也没有说出来,正面红耳赤时,我拍了拍他肩膀,告诉他:“慢慢来,别着急!我们等你。我们相信你可以的”。他大口喘着气说:“红灯停”,我和所有同学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再后来这个每每说话就面红耳赤的小男孩变了,他愿意和我交流了,每天见面问声好,上课举手次数也多了。直至今日,学校的科技比赛上都会有他的身影。
二、运用灵活多样、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适当的扩展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
例如,在开展《节约用电》调查活动时,学生分组调查自己家中、学校、公共场所浪费电的现象,了解浪费的原因并对浪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将收集的资料办成手抄报和绘成图画进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三、课堂要求严格,指导到位
综合实践课要培养学生广泛的社交能力,干练的组织能力和熟练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所有这些能力,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动手”的能力。
我想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到最后却拿不出像样的成果来。就是一些简单的手工作品,也是作工粗糙,毫无创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要求不严格,指导不到位。要想让小孩子真正学到动手操作的本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就不能“放羊”!课前准备中,我们要制定详细计划,作出周密安排,要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具体拟定切合小学生发展水平的能力目标,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严格要求,耐心指导,确保学生逐步实现“会做”的目标。
四、恰当的运用角色扮演
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例如:在开展《我的一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请学生扮演一家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晚饭后又辅导孩子功课,一家人其乐融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劳,也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就吵架,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也给自己的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伤痕,自己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家庭对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是以多渠道、多信息的工作方式为综合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直观、真实的语言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要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教学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如果运用的好,那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将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创意插纸》一课中,我运用了微课,学生们跟着视频动手进行折叠三角插和进行三角插的组合。它省去了老师在黑板上面的演示和讲解,同时也使得讲解和演示过程更加生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进而动手能力也提高不少。
教育要回归原点,要关注人的发展;教学要走向服务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研读文本、重视情境、梳理主线、构建结构化知识、关注内化提升、迁移创新。它是实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知识、分数是带不走的。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方法、能力、智慧。这些素养永远会伴随着学生,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